蓝色经济解读:海陆联动优势凸显 青岛引领高端产业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规划提出,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按照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统筹的原则,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提升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核心地位,壮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海洋产业集聚区和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两个增长极;优化海岸与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构筑海岸、近海和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优化沿海城镇布局,培育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团,形成“一核、两极、三带、三组团”的总体开发框架。
《蓝区》进入国家战略 青岛地位再度升级
“蓝色经济区”首次正式被提于2009 年4 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山东考察时期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基于此,山东省发改委结合山东经济形势,提出“蓝区”的构想,即结合“黄河三角洲”规划,蓝黄结合,共同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主要的战略定位是: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其中,青岛作为东部沿海的经济强市,在规划中进一步培养成国家级中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的龙头城市。
青岛即为“蓝区”的“蓝核”,有领跑的责任兼有带动的责任,本次进入国家级战略之后,作为依靠海洋经济发展壮大的城市,青岛还需先行一步,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打造成山东沿海城市的发展模板;另一方面,还将保持经济增长速度,继续扩大城市能级,建设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港口城市。青岛针对“蓝区”规划为“一带、五区、多点”,一带是指胶州湾,以胶州湾东西两翼为增长极;“五区”分别是“高新区”“西海岸经济区”“鳌山海洋科技创新区”“东海岸现代服务业区”和“董家口港临港产业区”。从五个发展区可以判断,未来青岛重点向周边扩展,以海洋经济为发展引擎,红岛、黄岛胶南沿海、胶州湾底部、即墨东部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2010年是调控年,2011年预计将有更细化更严化的调控办法出台,主旨依然是抑制过快的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由此,我们建议企业脱离红海规避风险,把发展重心逐渐投向青岛的市郊级区域,寻找可供持续发展的蓝海板块。
“蓝色经济”上升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以海洋优势来带动经济发展,将陆地优势与海洋优势互补是《规划》中重要计划的一部分。此外在《规划》中,青岛赫然在列,并将成为整个山东经济大戏中的重要角色。
范围囊括六市两县 海陆联动优势迭加
按照规划,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 6.4万平方公里。2009年,区内总人口3291.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138元。为进一步增强腹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规划》将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
资料显示,山东半岛陆地海岸线总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的1/6,沿岸分布200多个海湾,以半封闭型居多,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港址50多处,优质沙滩资源居全国前列。拥有500平方米以上海岛320个,多数处于未开发状态。海洋空间资源类型齐全,可用于开发建设的空间广阔。近海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全省海洋渔业产量长期居全国首位。山东海洋文化拥有约6500年的历史,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山东海洋文化拥有约6500年的历史,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海洋矿产资源丰富,海洋油气已探明储量23.8亿吨,我国第一座滨海煤田——龙口煤田累计查明资源储量9.04亿吨,海底金矿资源潜力在100吨以上,地下卤水资源已查明储量1.4亿吨。海上风能、地热资源开发价值大,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
核心区域发展拉动总体竞争力 青岛引领高端产业发展
胶东半岛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提升核心区域的发展水平,对于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总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核心区域以青岛为龙头,以烟台、潍坊、威海等沿海城市为骨干,充分发挥产业基础好、科研力量强、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外向度高、港口体系完备等方面综合优势,着力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构筑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
为发展蓝色经济,青岛市提出了“优化提升一产,发展壮大二产,突破发展三产”的具体要求,并成立了专门的蓝色经济办公室,成立了3个专家委员会——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带规划委员会、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带规划工作推进协调委员会、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记者从市蓝色经济办公室获悉,青岛已经构建起了较为完善的蓝色经济产业体系,形成了临港石化产业、造船、海洋工程等临港产业集群。“九五”以来,青岛海洋经济保持年均20%的增速。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市在建设蓝色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通过组织保障、规划引导、金融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园区和项目推进等措施,蓝色经济发展初见成效。预计2010年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实现增加值550亿元,约增长16%,高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到2020年,青岛的目标则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蓝色经济强市。
2015年人均纯收入年增10% 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年增12%
《规划》提出,到2015年,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率先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
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建成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人才中心,经济开放水平大幅提升,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点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万元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