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做好海水利用的大“文章”
浙江,这个有着“江南水乡”之称的沿海省份,近年来却频频“喊渴”,尤以人口密集的沿海城市为甚。而其中,全国知名的群岛城市——舟山市等海岛地区的情况则更为严重,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常年在500立方米左右,属严重缺水地区。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双重问题,使浙江省将目光对准了海洋,并逐渐做好了海水利用这篇大“文章”。目前,浙江省日淡化海水能力是全国总量的1/3,占据了全国海水淡化市场60%以上的份额,年产值20多亿元。
现实的选择
浙江省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2000立方米,比全国人均水平低7.5%,同时,该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滨海地区水资源短缺较为严重,而舟山市等海岛地区则属严重缺水的地区。从总体和长远看,浙江省正面临着水资源总量不足和区域性分布不平衡、水资源需求不断扩大与水环境污染加重的双重困扰。浙江省同时还是国内海水利用领域科研技术实力最雄厚,并且在全国最早开展海水淡化的地区之一,海水利用产业已经形成较好的基础,发展海水利用优势明显。
立足省情,发挥优势,海水利用成为解决浙江省水资源短缺的战略性和现实性选择。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水利用工作,在全省第三次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并将“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列为优先发展的海洋新兴产业。
示范引导,海水利用产业已具规模
1997年,浙江省在嵊泗县嵊山岛建成了5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开创了我国民用海水淡化工程的先河。2000年,浙江省又在嵊泗县建成 1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到2006年底,嵊泗县已建有8座海水淡化装置,使全县海水淡化能力接近1万吨/日,自来水管网的80%为海水淡化水,成为生产生活供水的主力军。
通过示范工程的引导,截至2006年上半年,浙江省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12套,占全国总装机套数的30%,产水能力达4.561万吨/日,占全国产水总量 12万吨/日的38%。沿海能源、石化等行业直接利用海水总量每年在70亿吨以上。华能玉环电厂3.5万吨/日海水淡化装置已建成运行。采用海水淡化技术处理河道污染水的温岭市滨海镇河水净化厂500吨/日项目正式启用,成本低于2元/吨。浙江省能源集团乐清电厂2万吨/日海水淡化配套项目、舟山六横6万吨/日项目、温岭12万吨核能海水淡化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规划指导,海水利用走向深入
浙江省政府于2005年初就已经成立了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协调小组,办公室由省发改委和省海洋与渔业局共同组成。浙江省海水淡化办公室成立后又制订了《浙江省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工作方案》,全面开展海水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和若干专题研究工作。《浙江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还纳入了全省“十一五”规划体系。目前,《浙江省海水利用发展规划》已经发布实施。
与此同时,浙江省还从规划、政策、资金扶持、项目审批、舆论宣传、项目配套等多个方面,加大对海水淡化的扶持力度。从2005年开始,浙江省财政每年安排 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一批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的重点项目还纳入了全省循环经济发展“991行动计划”。
技术攻关,做大做强海水利用产业
在发展海水利用产业的过程中,浙江省非常注重加强技术攻关,发挥市场作用,做大做强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产业。该省在“十五”时期启动了《科技兴海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方案》,将海水淡化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作为重点项目予以扶持。在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杭州水处理技术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千吨级到万吨级的全部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目前,全省已有近百家水处理工程公司和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年产值达20多亿元。同时,浙江省还积极组织有关科研院所加强对海水淡化能量回收技术及装置、高性能中空纤维纳滤膜及其组件、亚海水淡化预处理技术与装置、高压泵和系统集成等一批关键技术、设备的科技攻关和研发。
目前,浙江省提出了海水利用“126行动计划”,即“培育一个海水利用技术中心、建设二个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实施六大海水利用工程”,加快建设示范工程和示范城市,并最终形成杭州、宁波、舟山、温台四大海水利用发展区。到2010年,浙江省海水直接利用能力将达到80亿吨/年左右,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 20万吨/日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