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作为我国首个“高效+生态”的“国字号”经济区,“黄三角”无疑是这一新型发展模式的先行者。
2010,是不折不扣的“黄三角”建设启动年。这块涉及山东6市19个县(市、区),占山东省域1/6的大河三角洲,正成为山东打造强省的重要引擎。
组织“史上少有”的高层次经贸洽谈,出台“最大力度”的支持政策……“黄三角”规划甫一升级“国字号”,其建设已是紧锣密鼓。
1月17日,山东省政府在京举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项目推介,海内外企业界、金融界共与山东签约东营近海1000兆瓦风电开发等77个项目,总投资达千亿级,涉及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等诸多领域。
随后,金融支持”黄三角“发展的意见迅即出台。意见提出,2010年该区域新增贷款超500亿元,增速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以上;探索设立黄河三角洲区域性股权场外交易市场和黄河三角洲开发投资公司;申请成立黄河三角洲银行。此外,还公布了包含40条“真金白银”措施的“实施意见”,谓之“最大力度”,毫不为过。
不仅如此,省级决策者还在不断为“黄三角”建设加力。“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一次省内高规格会议上,山东省省长姜大明面对“黄三角”区内6市19县主要负责人语音铿锵,“要甩开膀子,真刀真枪地干起来。”
点评:
“黄三角”肩负着重大使命。其不仅仅要使我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三角洲跨越发展,更重要的是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路径。
决策层让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了慎重考量。我国“珠三角”、“长三角”开发,都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城市密集区推进。但是,“黄三角”与之不同,其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准相对偏低。如果能在这一地区实现高效生态经济,则在生产力发达地区就更易推广。
但现实的挑战显然存在。由于历史原因,重化工业在该区域比重偏高,应如何协调该类产业与“高效生态”的关系?这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探索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黄三角”步履匆匆。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