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方式,调结构” 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跨越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据初步估算,“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1%,经济总量跃居全市前列。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辖内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2%,达到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累计完成1320亿元,超过改革开放以来至“十五”末累计投资额。对外开放实现新突破。建立了更加灵活高效的招商引资机制,与国内外的经贸往来更加密切繁荣。预计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预计2010年引进内资375亿元,比上一个五年总量多134亿元。预计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8亿美元,其中出口36亿美元,分别是2005年的2.1和2倍。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从“十五”末1/7上升到1/6,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总指数居全国国家级开发区前五强。
“十一五”期间,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海信液晶模组、上汽通用五菱、中石化青岛炼化、北船重工、中海油海洋工程等一批龙头项目建成投产,开发区主导产业已具规模优势。
“六大产业集群”主体框架形成,集群产业产值比重达到80%左右。早在2002年,开发区就抢抓机遇,结束了家电电子产业一枝独秀的产业布局,承接了青岛港外贸集装箱航线西移,启动了由以家电电子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以造船、港口、石化、海洋工程等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化工业的升级转型。同时,在海西湾周围,先后建设了中船重工、中海油、中石油、南港区、武船重工、海西重工等一批重量级项目。如今,西海岸的家电电子、石化、汽车以及造修船四大产业集群里的所有龙头项目全部达产,港口和海洋工程两大产业集群里的多数龙头项目也已投产。潜心经营的产业集群已近瓜熟蒂落、进入收获季节。
目前,开发区港口和家电电子产业发展升级,青岛港南港区竣工启用,进一步巩固了国际大港地位;液晶模组等项目实现规模量产,家电电子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石化、汽车、船舶和海洋工程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1000万吨炼化项目、通用五菱、福田雷沃、海西湾造修船基地、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等项目建成投产,迅速占领了行业制高点。同时,开发区深化“高精尖”战略,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致力于高端化、精细化的产业发展方向,引进跨国公司、世界500强等龙头项目和核心配套项目。截至目前,全区已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6亿美元,引进投资过千万美元项目421个,投资过亿美元大项目19个,世界500强项目67个。
“十一五”期间,开发区“六大产业集群”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60家以上,其中过十亿元企业30家。在保持中国北方枢纽港和家电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开发区建成全国重要的微型车生产基地、环保型石化基地、船舶产业基地和海洋工程制造基地。同时,深化“双十高”工程,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引进电子测试技术国家科技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智能技术实验室、重质油研发利用中心等一批知名研发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引领各大产业迅速向高、精、尖延伸,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升级。截至目前,青岛开发区已引进建设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孵化器42个。全区被列入“863”、“973”等国家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达109个,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1000余项;企业主持或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达140项。
不仅如此,“十一五”期间,开发区深化“集约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低碳和循环经济。目前,开发区单位工业用地产值125亿元/平方公里,在全国开发区中位居第一。开发区还着力推进风力发电等总投资50多亿美元的18个环保和新能源项目建设,形成低碳和循环经济引领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开发区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的突破口。高端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现代物流业稳步发展,将逐步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三次产业比例由 “十五”末的1:68:31调整到0.3:65.3:34.4。
眼下,开发区服务业大项目总投资额超过340亿元,其中,19个旅游大项目总投资额270亿元。借助于临港产业的大发展,高端物流项目势头强劲,普洛斯、裕龙等一批批物流项目相继建成,东北亚国际物流中心雏形渐显;金融业异军突起,从2000年起,青岛开发区保持了每年至少引进一家金融机构的速度……“十一五”期间,特色旅游业快速发展,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275万人,实现旅游业收入119亿元。前湾港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从“十一五”末的1.55亿吨和630万标箱增长到3.5亿吨和1100万标箱。
坚持不懈地推进科学发展,青岛开发区走过了辉煌的五年。“十二五”即将启程,站在新起点上谋划新发展,开发区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谋划发展,全面分析和正确把握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区域情况,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乘势而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把全面建设全国最好开发区进程继续推向前进。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