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10年,山东省深入贯彻《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和《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规定》,积极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紧紧围绕“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节渔业生产结构”目标,继续加大渔业资源修复力度,全省各级财政共投入海洋增殖资金1.11亿元,增殖各类海洋水产苗种42.3亿单位。通过不断完善苗种供应体系,提高增殖苗种质量,强化增殖技术培训,加强苗种投放监管,科学组织增殖资源回捕等措施,海洋增殖效益再创历史新高,成为自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以来增殖效益最好的一年。据沿海七市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底,全省累计投入海洋增殖资源回捕渔船30450艘次,回捕总产量44519吨,创产值156956万元,实现利润95690万元,总产量同比虽减产21.8%,但高价值的对虾、梭子蟹获丰收,产值和利润同比分别增加12%和20%。
中国对虾增殖实现历史性突破,创1984年对虾增殖以来最好的生产水平。截至11月底,回捕总产量3798.7吨,创产值45328万元,实现利润28033万元,产量、产值、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80%、206%和197%。其中,山东南部沿海回捕产量1686吨,同比增产71%;渤海回捕产量2113吨,同比增加359%。由于今年渤海对虾资源较多,多年来首次出现渤海对虾外泛的可喜局面。十月份以来,烟台附近外海单船平均日产
梭子蟹是今年全省回捕产值最高的增殖品种,增殖效益连续六年保持稳定持续增长。目前,全省共回捕梭子蟹13145.8吨,创产值75415万元,实现利润46100万元,产量同比持平,产值、利润同比分别增长7.7%和16%,渤海梭子蟹回捕生产情况明显好于山东南部沿海(其中,渤海回捕8986吨,山南回捕4160吨)。受去冬今春的冰冻灾害影响,越年蟹基本绝迹,今年回捕的梭子蟹基本是六月份的放流群体,前期由于个体小、肥满度差,捕捞效益不很理想,但进入十月中旬后,个体肥满度和体重都有较大增加,回捕效益显著提高,保障了今年梭子蟹的整体增殖效益。
日本对虾增殖效益也不错。目前,全省共回捕日本对虾626.6吨,创产值6719.6万元,实现利润4217万元,产量、产值、利润同比分别增加72%、61%和75%。日本对虾效益较好的主要原因:一是放流数量较去年有所增加;二是各地对回捕日本对虾加强了组织,改造了捕捞工具;三是兼捕的渔船增多。
海蜇回捕生产区域性差异较大,山南海蜇回捕生产情况好于莱州湾(山南18378吨,同比增产8.5%,莱州湾6617吨,同比减产56%)。专家分析认为,去冬早春海冰灾害、春季持续低温、基础饵料不足,入夏以来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海水盐度升高等大环境因素是导致莱州湾海蜇资源欠佳的主要原因。目前,全省共回捕海蜇24995吨,创产值25087万元,实现利润14458万元。
此外,今年还分别回捕牙鲆212.6吨、黑鮶8吨、半滑舌鳎13.7吨、金乌贼1434吨和贝类285吨,累计创产值4405.4万元。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