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威海讯 8月18日,一批即食海产品装上集装箱车,从好当家集团驶出,走向世界各地。因海而生的威海,正因海而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从1987年的40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260万吨,增长5.5倍;水产业总产值从1987年的11.1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465亿元,增长近41倍。渔业经济主要指标连续多年在全省、全国保持
领先,是名副其实的国内第一渔业大市。
建市以来,威海以基地建设加快渔业结构调整,全市捕捞、养殖、加工产值的比例由1987年的1:0.5:0.2调整为2006年的1:1.7:2.4。在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方面,大力发展大洋性捕捞作业,积极向加工、运销、后勤服务等环节渗透发展,拉长产业链条。全市远洋渔船从无到有,2006年发展到212艘,成为全省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在名优养殖基地建设方面,加快发展以海参、鲍鱼、海胆为主的海珍品养殖和以牙鲆、大菱鲆、石鲽为主的海水鱼养殖,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海带、海参和鲆鲽鱼养殖基地。名优养殖占养殖的比重由1987年不足10%提高到2006年的65%。水产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方面,围绕鱼虾贝、海藻、海珍品和海洋药物及保健品四大类基地,先后建设了好当家食品城、俚岛海带食品城等一批大型加工园区,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药品等“海洋三品”发展到400多个品种。
渔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对科技成果的更大需求。威海加强与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引导渔业企业争当科研机构的教学基地、实习基地、中试基地和转化基地。积极引导渔业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科研机构,全市海洋渔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0多家。先后建设了国家级海洋水产科技示范园、滩涂贝类养殖科技示范基地、浅海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等40多个示范园区和基地,有三家渔业企业成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数量居国内地级市之首。建市以来,先后转化推广各类科研成果400多项,其中国家“863”计划项目20多项,科技进步在海洋渔业中的贡献率超过60%,成为海洋渔业持续快速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和最有力的支撑。
在大力发展渔业的同时,注重修复渔业资源,不断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威海成立了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并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共建了两处监测机构,先后开展了海洋污染基线调查,确定了防风暴潮警戒水位和赤潮监控区。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建设人工鱼礁,减少近海捕捞渔船等综合性措施,促进资源修复。累计放流渔业苗种数量10多亿尾(只),集中建设了西港、高绿、寻山三处省级人工鱼礁,沉礁渔船近200艘,报废渔船近千艘,转产渔民5000多人。先后成立了成山头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等7个保护区,对海洋生态、海洋环境和重要物种进行集中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