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上人命救助将于2010年实现快速救助的目标

来源:林红梅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6:58 

中国正在大规模地加强海上救助打捞力量的建设,到2010年,海上人命救助实现快速救助的目标。

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8月28日在此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上表示,海空立体救助体系建设是交通部“十一五”期间要着力办成的六件大事之一。他介绍说,今后中国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海上救捞力量的建设:

救助船舶力量建设是海上实现快速救助的基础。中国救捞全系统将优化增配新建各类救助拖轮,基本建成大、中、小型救助船相配套,快速和高速相结合的专业救助船舶体系。在重点保障海域和重要干线航道,缩短通常天气海况下的机动力量应急到达时间。

空中救助力量建设是海上快速救助的主力。今后将加强飞行队和航空救助基地的建设,增加救助直升机,使空中救助力量覆盖到每个重点海域,扩大海上救助半径,在重点海域逐步实施夜间救助。

救助基地是海上救助的保障。中国救捞全系统将逐步形成大、中、小型救助基地相配套,重点海域、事故多发区域全方位覆盖的救助基地布局。配置高速救助艇,由各基地独自组织指挥执行近海50公里人命救助任务。加强救助分队应急抢险打捞便携设备等装备建设,实行昼夜24小时值班制度,随时担负协助其所在行政辖区及周边地区的应急抢险救助救灾任务。

此外,中国还将通过加大投入,抓紧建造和引进一批先进设备,使救捞系统海上抢险救捞能力和应对重特大溢油污染能力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徐祖远表示,到2010年,我国将基本建起沿海立体救助体系,应急救助整体装备水平和运行效率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渤海湾、长江口及舟山、台湾海峡、珠江口、琼州海峡,通常天气海况下,机动力量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90分钟。在距岸50海里以内的重要干线航道,通常天气海况下,机动力量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150分钟。

中国国际救捞论坛由交通部救捞局主办,已成为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救捞专业学术交流平台。

我国救捞系统2003年以来救助遇险人员1.3万多人

新华社海口8月28日电(记者林红梅)2003年以来,我国救捞系统累计救助遇险人员13513名,救助遇险船舶620艘,打捞沉船62艘,获救财产直接经济价值达220多亿元。

交通部救捞系统始建于1951年8月24日,是我国唯一一支国家专业海上救助打捞队伍。2003年以来,国家实施了救捞体制改革,加大了对救捞行业的投入,目前,全系统已发展成为设有北海、东海、南海三个救助局,烟台、上海、广州三个打捞局和北海第一、东海第一、第二和南海第一四个救助飞行队,拥有近万名职工、54艘救助船舶、132艘打捞船舶和11架救助飞机的专业救捞队伍。

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8月28日在此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上介绍,在我国北起鸭绿江口、南至西沙海域的海岸线上,救捞系统共设立了20个救助基地、7个航空救助基地,全年部署52艘救助船、9架救助飞机、18支应急反应救助队,全时执行救助值班待命任务,随时可以迅速出动救捞抢险。

作为国家应急反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生力量,我国专业救捞队伍承担着海域人命救生、船舶和财产救助、海上应急抢险打捞、海上消防、溢油污染清除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使命,并代表我国政府履行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和双边海运协定等赋予的国际义务。

中国救捞一线救助单位和个人获国际海事组织颁发的“海上特别勇敢奖”

新华社海口8月28日电(记者林红梅)在8月28日于此间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上,中国救捞系统获得国际海事组织颁发“海上特别勇敢奖”的单位和个人,受到交通部的表彰。

据交通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介绍,在今年6月国际海事组织召开的第98届理事会上,国际海事组织首次评选了“海上特别勇敢奖”。

经评选,我国香港特区政府飞行队和交通部救捞系统的“南海救111”轮全体船员以及祖旭峰、潘伟、高均清、朱林飞等集体和个人,获得国际海事组织评选出的上一年度“海上特别勇敢奖”奖状和表彰信。

“2007博鳌海空联合救助演习”举行

新华社海口8月28日电(记者林红梅)由交通部救捞局举办的“2007博鳌海空联合救助演习”28日在博鳌举行。这是一次展示中国新型救助装备,检验海上专业救助队伍应急反应能力和海上救助预案有效性的实战演练。

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在观摩演习后表示,演练将有助于提高国家海上专业救助队伍的应变能力和救助水平。

8月28日上午的演习中,交通部南海救助局11时接到货船“大洋”轮的求救:该轮触礁,舱室起火,船体大量进水,船舶正在倾斜,船上15名船员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请求救助。

交通部南海救助局按照交通部救捞局的指令,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命令9000千瓦新型现代化救助船“南海救111”、 4480千瓦近海快速穿浪型双体救助船舶“南海救201”和快速救生艇“华英397”赶赴现场全力展开搜救行动,同时指定“南海救111”作为现场指挥协调船。“大洋”轮经过5分钟的全力自救,火势仍难以控制,船舱进水越来越严重,海水已淹至主甲板,船体严重倾斜,有倾覆的危险,3名船员跳海逃生,其中2名在“大洋”轮西北方约200米处漂浮待救,另1名漂流失踪,其余船员在主甲板上焦急地等待援救。11时许,香港飞行服务队的固定翼飞机“捷流”号、交通部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的救助直升机先后飞临现场参与抢救。

“大洋”轮的火被救助船扑灭,15名遇险人员全部安全获救,11时40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助行动圆满结束。

新华快评:加强海上救助 保护群众安全

新华社海口8月28日电(记者 林红梅)随着人类越来越多地涉足海洋,加强海上救助力量建设,确保海上人员生命安全,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正在海南省三亚市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海上人员生命安全的高度关切。

近年来,我国以航运业为代表的涉海经济发展迅猛,海洋经济的业务范围已扩展到包括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船舶工业和海洋生物医药等在内的一系列产业,涉海工作人员突破2550万人,沿海地区有近十分之一的就业人员从事涉海行业。营造安全、畅通和清洁的海上运输环境,提高政府预防和处置水上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政府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重要职责。

“中国救捞”是国家设立的唯一的水上专业救助打捞队伍,是国家应急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活动发展情况和救助打捞队伍有效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实践来看,“中国救捞”需要进一步加强力量,提升应对水上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危机管理水平。

要根据抢险救捞需要,加强以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救捞团队建设,用反应快速、救助高效的专业队伍,来进一步提高抢险救助效率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开展抢险救捞实战训练,不断提高一线人员的综合素质;运用新科技、新措施、新经验,不断提高救捞队伍的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

要根据险情分布特点和事故集中程度,对沿海水域的救助打捞网络进行布点规划,依照靠前、加密、加快的指导思想进行建设部署,形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互为依托、相互联动的救助打捞网络新格局。

要根据空间布点,对通信监控指挥系统、飞机船舶等救助机动力量、溢油清除和抢险打捞装备三大系统进行规划配置,用精良的装备武装队伍,用现代化的队伍保障水上人员生命安全。

公众希望,通过加大救捞力量的投入与建设,在我国沿海水域尽快形成“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反应快速、救助有效”的海空立体救助系统,让百姓水上出行更安全、更放心。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