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烟台高新区调整发展思路,聚集了包括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所在内的创新资源;在4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烟台高新区明确目标,着力打造最具魅力和活力的滨海生态科技新城……终于,在2010年9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烟台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踏上新的发展征程。
“烟台高新区创造了跨越发展的奇迹。”11月11日,烟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式挂牌之日,一位中央媒体的记者由衷感叹。
激情“二次创业”奠定腾飞基石
行走于烟台高新区,大项目建设精彩纷呈,施工现场马达轰鸣,塔吊林立,到处是繁忙有序的火热场景。在与烟台高新区创业者的交谈中,人们始终被一种创业的激情感染着、激励着,这种激情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创造出日新月异的“高新速度”和众口皆碑的“高新现象”。
烟台高新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王元运说:“‘二次创业’以来,我们在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带领下,每个人都充满激情,保持着充沛的激情和旺盛的精力。”
2008年12月,为抢占高科技制高点、打造竞争新优势,烟台市委、市政府打破了延续15年的高新区、莱山区两区合一体制,单独设立烟台高新区,并赋予其市级经济和建设管理权限,在人员配备、财力保障等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掀起了烟台高新区新一轮开发建设热潮。
“烟台市委、市政府的思路很清晰,就是要将烟台高新区打造成烟台市创新驱动的先行区、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区和高端服务业的聚集区,从而有效地汇集起各类创新资源,使这里成为烟台市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的重要载体、转方式调结构的强大引擎。”烟台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洪波说。
2009年3月,烟台高新区按照烟台市委、市政府对高新区的发展定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启动了“二次创业”。
烟台高新区首先聘请了中国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北京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等国内知名规划设计机构,对园区发展模式、目标定位、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城市设计等进行了全面策划,园区党工委、管委会经过深思熟虑和科学考察论证,最终确定了《烟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总体规划》。
按照规划,烟台高新区将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科技、海洋科技等为重点的高端制造业和以研发孵化、软件外包、总部经济、金融商务等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全力打造创新资源密集、产业特色鲜明、创新环境优越、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最具活力和魅力的滨海生态科技新城。
在空间布局上,烟台高新区按照“一心四带”展开。“一心”,就是在园区核心区域集中规划建设研发孵化园、创业大厦、软件园、文化创意产业园、总部基地、科技广场等科技创新载体,完善综合服务设施配套,打造烟台高新区的科技CBD。“四带”即以园区内的中心干道----科技大道为轴线,打造以高教科研、软件外包、金融商务、总部经济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聚集带;以荣乌高速公路南现有工业园区为基础,打造高端制造业密集带;以烟台市区魅力海岸线----滨海路为轴线,打造滨海度假休闲旅游带;以烟台市区生态条件最好的重要水源地----辛安河为轴线,沿河穿插布局各具特色的文化景观项目,打造滨河高档次科技文化观光带。
明确了发展方向,烟台高新区立即展开了扎实有效的落实工作:为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优质项目,刘洪波亲率业务骨干组成的团队奔赴美国、韩国等国家和我国香港地区以及北京、上海、深圳、西安等国内重点城市开展主题招商活动;为了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建设,烟台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多次组织召开园区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会议,加大项目调度推进情况,就项目方提出的一些问题现场办公解决;为鼓励创新创业,烟台高新区筹资设立了烟台市第一支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为方便企业办理相关业务,烟台高新区启动了政务服务中心……在烟台高新区展览室内,园区上下忙碌奔波的身影定格在一幅幅工作照片中,串联起烟台高新区人创新创业的难忘记忆。
坚持科技创新创造跨越奇迹
今年8月,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在烟台高新区举行奠基仪式。奠基仪式当天,清华大学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心、美国哈姆纳研究院等15家中外科研机构同时签署入园协议。这个园区采用民办官助的发展模式,在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的基础上由政府给予多方支持。截至目前,共有20多家中外科研机构“抢滩登陆”。
9月,总投资10亿元的商用飞机钛合金紧固件项目正式落户烟台高新区,主要为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C919干线客机进行高端零件配套的大型研发生产综合类项目。这是“商飞”首个标准件潜在供应商,预计达产后年产值可达10亿元。
11月,位于烟台高新区奋进路西段北侧的正元地理信息产业园奠基并开工建设,园区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引进各类高端人才500余人。
2009年,烟台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等重要经济指标都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增长幅度均高于该市平均水平。烟台高新区“二次创业”成就显著,不仅吸引了大量优质项目,而且在快速的发展中结合自身定位和优势,初步形成了在烟台乃至整个胶东半岛独具特色的优势。
在产业发展方面,烟台高新区立足园区现有基础,围绕产业重点,瞄准国内外500强、央企和高校院所集中用力,对每个项目从投资强度、科技含量、预期效益等方面严格把关,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能力强、产业化前景好的科研院所。目前,总投资4亿元的中电投烟台核电基地、总投资5亿元的拓普邦生物科技园、总投资15亿元的绿叶生物技术产业园等已陆续开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计算所烟台分所等科研院所也已确定落户。
在创新体系建设方面,烟台高新区集中规划建设了一批体量较大、设施完善的孵化器,目前园区已规划科技CBD创业大厦、中俄科技园等多个综合创新平台,以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为依托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机构和以机械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为载体的先进制造研发机构,以及中电投烟台核电基地为载体的新能源研发机构正在建设中。仅今年,烟台高新区启动建设各类孵化器面积就达20万平方米。5年内,园区内孵化器的总面积将达100万平方米。
烟台高新区发生的这一系列变化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专业研究机构的关注:保利集团、香港何东发展有限公司、世界500强企业日本SECOM株式会社技术研究所、LG生命科学、施耐德电气以及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等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代表纷至沓来。烟台高新区优越的投资环境、烟台高新区领导和工作人员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更坚定了他们到烟台高新区投资创业的决心。
成功晋升“国家队”再续发展辉煌
今年9月,国务院批准烟台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为烟台高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高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旗帜和自主创新的重要基地。实践证明,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是坚持改革开放、依靠自主创新、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实践,在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地方经济发展中具有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能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烟台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要在烟台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承担起产业组织者、主要责任人、市场开拓者、价值发现者、知识创造者、改革探索者和战略投资人等执行角色,他们在感到喜悦的同时,更深深地感到自身肩负的光荣使命和重要责任。
烟台高新区也提出了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目标:将瞄准创建国内一流的国际化创新型科技园区,全力打造创新资源密集、产业特色鲜明、创新环境优越、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最具活力和魅力的滨海生态科技新城。在国家层面,要成为实施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基地,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成为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纽带,成为代表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的重点园区,成为我国与日韩开展科技合作的重要载体,成为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载体、创新驱动和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域;在山东省层面,要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示范园区,成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骨干园区,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在烟台市层面,进一步明确在自主创新、产业支撑、示范引导、辐射带动等方面的功能定位,成为烟台发展蓝色经济的科技引擎,成为烟台市创新驱动的先导区、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区和高端服务业的聚集区。
在产业发展上,烟台高新区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发展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科技、海洋科技为重点的高端制造业和以研发孵化、软件外包、总部经济、金融商务等为重点的高端服务业,实行“双高”产业“双轮驱动”,倾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高端人才“三个高地”,最终建设国内一流的国际化创新型科技园区。
为了确保目标实现,烟台高新区将通过健全完善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配套建设文化、体育、休闲、医疗等综合设施,打造最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生活环境,积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人文环境等举措,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相结合的原则,到2015年,园区新引进10位在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科技领军人物和10位高端创新型创业人才,培育10个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创新团队。
同时,烟台高新区将大力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发挥高新区机构高度精简、功能高度综合的体制优势,主动适应企业、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优化服务流程,增强服务企业、服务经济的能力,全面打造服务最好最周到、办事最快最便捷的“特区”;积极创新服务手段,强化政策创新,针对鼓励发展的产业重点,研究细化促进产业快速启动和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制定重点骨干企业扶持办法,研究鼓励创新产品推广和应用办法,建立健全全方位产业推进措施,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高地;着力破解融资瓶颈,研究运用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创业投资机构进入,促进风险投资业务发展,围绕上市融资、信用贷款等创新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渠道,积极构建“梯形融资服务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加强产业组织研究,完善创新网络,鼓励成立产业技术联盟、市场联盟、合作研发联盟和官产学研公共服务机构等新型组织,支持研究机构、企业、企业行会组织、非营利机构等围绕主导产业进行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和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
伴随着园区经济不断取得发展,烟台高新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和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抓好民政、卫生、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让广大群众在园区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1000多年前,烟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成为我国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100多年前,烟台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开启了多个工业发展,创造了一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如今,伴随着烟台国家高新区的强势崛起,在黄海之滨的烟台东部,一座国内一流的国际化创新型科技园区、一座具活力和魅力的滨海生态科技新城,将清新靓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