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确立为农业和农村领域中又一新型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
渔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从事同类产品生产、经营的渔民、企业、组织和其他人员自愿组织合作,实现“生产在家庭,服务在组织”的互助性经济实体。加快渔民专业合社的健康发展,对增强渔业竞争力,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厅选择了工厂化养殖集中的莱州、文登、东平等县(市)作为渔民专业合作社试点县(市),分管厅长靠上抓,多次带队到莱州、文登等市现场发动、宣传、指导。在省厅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各地围绕当地主导产品和产业,结合渔业产业化经营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初步形成了 “专业大户牵头、龙头企业带动、基层组织兴办、渔技人员引导”的良好局面,呈现出合作内容日趋广泛、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服务面广的良好态势。渔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被越来越多的渔民群众接受,成为他们的“贴心组织”和“致富组织”。据统计,目前,全省较规范的渔民专业合作社有31个,会员1035 户,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行政部门重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国家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宣传提纲精神,文登市成立了以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挂帅的专门领导班子,对渔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进行宣传、发动、指导、服务。东平县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条幅、标语等方式加强对乡镇、村干部库区群众的宣传,真正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通过大力宣传,提高了渔民群众加入渔业专业合作社的自觉性。文登市确定小观镇鲆鲽鱼类工厂化养殖基地为突破口,连续召开了6次渔民代表座谈会,对合作社建设进行了具体部署。按照由
社长和秘书长牵头、全体社员共同参与的民主议事程序,对专业合作社章程进行了修订与完善。
二、 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渔民素质和生产经营水平。渔民专业合作社都把渔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作为为社员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采取聘请专家办班培训、现场技术指导和全程跟踪服务等形式,向社员提供技术服务,及时解决社员生产中的技木难题。合作社已成为渔业科技普及和推广的示范基地。提高了渔民的整体素质和组织化程度,提高了水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三、开展生产服务,促进渔业发展。合作社一头联市场,一头联渔农,在渔农与市场的对接上,发挥了“中介”作用,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起来、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包不下来、农民单家独户办不起来的事,实现了渔业经营管理体制新的转换。进一步推动了渔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有力地促进了渔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东平渔业合作社通过专家推荐,集体贷款直接购买厂家鱼饲料,既减少了养殖户地支出,又能让养殖户用上放心饲料,莱州渔民专业合作社,今年以来,仅统一购进饲料一项,每吨可为养殖户减少投入1000元,54户社员每年可减少生产投入27万元。德州禹城入社渔农比不入社的一般增收20%左右。有的合作社还从厂家购进部分渔药分发给合作社成员,确保所生产的商品鱼蟹等达到国家无公害或绿色标准,同时,在商品鱼销售上,合作社成员抱成一团,避免了商贩欺行霸市,销售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维护了渔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文登市渔民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标准生产、统一投入采购、统一品牌销售、统一产品质量安全承诺
等自我管理与服务,整体推进养殖生产标准化和组织化,提高海洋渔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成为上联市场、下联渔民的桥梁和纽带。
四、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提升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知名度,渔民专业合作社均选择集中养殖区域建立了规模不同的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在养殖过程中,示范区严格按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违禁药物和不合格饲料不得使用,每天都认真记录养殖生产日志,把好养殖生产过程中的每个关口,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目前,继已成立专业合作社后, 我省相关地区不断总结与完善专业合作社创建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并在其他养殖领域广泛开展了渔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前的宣传与引导等各项准备工作,在整个水产养殖系统中掀起了渔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工作热潮,有利促进了全省海洋与渔业生产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