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青岛 海参鲍鱼“怕热”开始难养
坎昆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29日召开,来自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官员、专家学者以及非政府组织成员会集于此,将带着全世界“生存还是毁灭”这样的疑问在全球气候问题上继续讨价还价。坎昆离我们很远,但气候变暖,越来越暴躁的大自然却与我们休戚相关。近日,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已经在多方面体现出来,比如海参、鲍鱼难耐“高温”减产,小麦生长期缩短没有嚼头,病虫害更严重等等。
海参鲍鱼“怕热”开始难养
11月30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水产养殖户,他们大多表示,因为水温升高的缘故,给饲养海参鲍鱼带来变化 。从2000年开始大规模饲养海参的胶南琅琊台水产养殖户杨师傅,目前养了700多亩海参。“夏季海参养殖生长环境为24℃至26℃,七八年前 ,夏季的海水水温都在其生长适应环境之下,近几年夏季水温都能升到30℃,海参热得受不了。”杨师傅说,为了给“宝贝”避暑,他只能多投些石头,海参可依附在石头下面避暑。此外,水温一旦上升超过30℃,就会出现夏眠的状态,甚至死亡。
“海参到28℃就不行了,今年夏天我测的水温是31℃,海参热死了两成。”杨师傅说,自己真不愿意提这事,每次回忆起来都觉得心疼。他表示,水温微小地变化 ,海参也会逐渐适应,但是他担心再继续热下去,海参会受不了。
崂山区王哥庄金海湾育苗养殖场的秦正月先生也表示,现在青岛近海的水温越来越高,鲍鱼、海参也是越来越难养了。“我养的是北方鲍,跟南方鲍不同,南方的鲍鱼温度再高也能长,但北方鲍温度一高,鲍鱼准死。”秦先生说,5年前,鲍鱼在26℃以下才可以正常生长。
水温升高海洋病菌增多
“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发生的增加,夏天的暴雨导致海水的盐分迅速降低,从而会导致海洋生物,特别是扇贝的大面积死亡。”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鱼类养殖与设施渔业研究室副研究员刘新富告诉记者,像海湾扇贝,一般生活在15℃~25℃和17℃~22℃的温度条件下,高温或低温对受精都不利。夏季极端高温的出现,很可能高于扇贝的生存极限。
另外,水温的升高,更利于病菌滋生,引起水产物传染病,从而导致大面积死亡。海水温度的升高使得有毒藻类繁衍,藻类分泌出的毒素也会使水产养殖物死亡。
被称为海洋“红色幽灵”的赤潮危害很大,它主要是因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出,导致海水中氮、磷增加,当水温到达一定温度时大量产生的。因此,地球暖化水温上升,也是赤潮发生的因素。
小麦生长周期缩短没嚼头
全球变暖、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夏季变得更长,对农作物的影响也在一点点地体现出来。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柳新伟教授介绍说,气候变化对生物生长的影响是综合的、多方面的,不同的生物受影响差异较大。比如对玉米、高粱是有利的,会促进其生长;但对小麦,可能会抑制其生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胶东地区种植小麦的时间一般是在10月初,可现在已经拖到10月20日以后了。”柳新伟介绍说,小麦每片叶子的抽出都与气温有关。如今,小麦种植时间延后了近 20天,但收获的时间还是在每年的6月中旬,这就可以看出,它的生长周期变短了。“这样种出来的小麦就如同在南方种植的小麦一样,它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口感不筋道,没有嚼头。这样的小麦比较适合做饼干,而不适合做面包。”柳教授介绍说。
小麦种植时间的改变使农耕制度也开始慢慢变化 。柳新伟说,如果气温再升高的话,北方地区的复种指数也会增加。“南方气温高,一年可以种两季半,甚至三季 ;北方一般只能种两季。如果青岛的气温升至江苏中部区域的程度,也可能会多种植一季或半季”。
病虫害种类增多数量增加
已正式进入冬季 ,你是不是有时还会在菜叶上发现蚜虫?青岛市环卫园林技术学校江浩老师告诉记者,这就是气候变暖的后果,现在应该是冰封时节,这些害虫都该被冻死了,可现在还存活着。
农谚有“瑞雪兆丰年”的说法,就是指降雪后会冻死病虫害,来年农作物生长更好。“雪是病菌传染、病虫害的克星,降雪时气温低,而且雪在融化的时候,需要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江浩告诉记者,这样便使土壤表层及越冬作物根部附近的温度骤然降低,会使得从空中随雪花降落的流行病菌和躲在农作物、杂草中的害虫卵及病菌死亡。
柳新伟也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在24℃的温度下,蚜虫一般是每10天繁殖一代;气温升至28℃时,繁殖一代的时间就缩短到8天。“这样算来,蚜虫每年繁殖的代数就大大增加,危害就更大了。”柳新伟说,蚜虫的繁殖力很强,1年能繁殖10~30个世代,世代重叠现象突出。
另外,江浩还提到了另一个现象,随着本市气候变暖,加上苗木跨地区采购的增多,也使得病虫害出现的种类开始增多,原来仅在南方出现的病虫害现在也会出现在北方,原来仅夏季出现的,现在全年都会呈现出来。“不过,对于青岛来说,目前的影响还不是很大,”江浩说,青岛处于南北交界区,病虫害原本就比较多,稍微的变化暂时表现还不太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