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一五”数字看威海经济社会巨大成就

来源:新浪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2:13:40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间,威海和全国同频共振,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一系列历史罕见的严峻挑战,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为“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报从今日起开设“辉煌‘十一五’”专栏,全面展示“十一五”我市经济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

【数字看成就】

■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09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733.19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68.5%,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3.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1646元,比2005年增长65.9%,年均增长13.5%。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经济总量达1459.37亿元,同比增长 12%2009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17.44亿元和102.52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97.6%78.1%,年均分别增长18.6%15.5%。今年110月,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85.2633亿元、 99.501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61.6% 15%

■发展质量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0.7258.2131.07优化为2009年的7.8757.7534.38。万元GDP能耗由2005年的1.04吨标准煤降至0.85吨标准煤,累计下降18.6%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2005年—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2455元增长到20117元,年均增长12.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6083元增长到9226元,年均增长11%

五年耕耘,春华秋实。

五年来,威海高扬科学发展的旗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科学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步履更加坚定。

五年探索,“科学发展”共识空前凝聚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2006211日,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目标,突出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显示了威海对旧有发展模式弊端的认真反思,并列出一系列约束性指标,既包括能耗和环保指标,还覆盖了人均收入、养老、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

约束性指标的出现,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了硬性规定,各级政府树立新的政绩观有了具体内容。它折射出市委、市政府求真务实的精神,折射出威海促转变的决心和信心。

2007115日,全市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报告会发起了新一轮发展的动员令,明确“要按照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体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新反思中——既追求更快发展,更要求更好发展;既坚持率先发展,更注重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

转变,体现在经济发展的各项新追求中——综合考量科学发展的全方位指标,更加突出民生保障、社会建设。

转变,体现在生态立市战略的确立中——资源消耗、污染排放强度等生态环保指标,化为领导干部政绩指挥棒,与经济建设成效同等考核……

当威海在转型之路上探索前行之时,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骤然恶化,引发外需急挫,经济外向度逾50%的威海经济尝到了苦涩。

面对外贸进出口下滑等不利形势,威海的决策者果断出手: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场没有退路的出击,即刻打响。

在全力迎战危机的同时,威海人更多了一份警省和反思:在经济版图上,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产业层次偏低、产业链短小、产业之间关联度弱;在区域版图上,与周边城市群的融入缓慢、经济能量向外辐射和接受辐射都有限;在开放版图上,亟待由注重利用国内外资金向利用国内外资源、技术、管理和智力并重转变,由扩大出口规模向追求出口质量、品牌转变,由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

如何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中走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在恰当的时点上,为威海开启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时间窗口”,为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威海重新定位、寻求超越,提供了全新的坐标系。抓住“两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威海开始了全新的产业路径选择和开放空间突破。

今年7月,总结两区建设的探索历程,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威海的“转调”路线图更加清晰。

五年探索,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转化为全市干部群众的共识。

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引领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王佛松、黎磊石、杨胜利、陈洪渊、陈香美……进入威高集团产品展室,参观者首先看到的是一幅幅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照片,接着是药物涂层心脏支架、心内耗材、颅脑静脉支架、试管婴儿耗材等数十个行业内领先的自主创新产品。“这些科技精英是创造威高财富的源泉!”每每向参观者介绍时,威高集团董事长陈学利总会发自肺腑地这样说。

的确,从一个镇办输液器小厂成长为全国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商,是人才和创新让威高收获了不断跃升的持久动力。

高端人才和自主创新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和构建产业发展优势的关键。认识到这一点的威海,针对产业结构低端徘徊状况,精心构筑发展平台——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开展自主创新年活动,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实施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促进工业调整振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产业升级就势起跳。

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威海将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和新信息以及海洋科技开发产业确定为主攻点,一场指向未来的战役全面打响,风能、核能、光伏发电,万丰镁合金,抗生素核心原料、人工肾,卵磷脂胶囊等产业前景广阔。

“高点起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绿色”的产业选择,是威海科学开发的现实图景之一。2005年以来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8.4%2009年已达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一半以上。

加快改造传统产业。针对多个产业存在的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不长、产业关联度不够等问题,市委、市政府按照产业链——产业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搭建各种平台,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

通过科技创新赋予传统优势产业更大活力、更高科技含量、更强核心竞争力,威海的造船、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机械装备制造等八大传统优势产业,从威海制造大举迈向威海创造。黄海造船研发的2万吨客货滚装船,开创了国内自行设计建造大型客滚船的先河,列入2010年山东省自主创新成果转化重大专项;200818日,三角集团承担的“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套生产技术与设备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一产业的产业化经营和国际化发展也在快速推进。以华隆食品、好当家、泰祥、美国福喜农牧公司等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引领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标准化生产体系和产业化经营体系,推动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伴随结构调整,节能降耗快速推进。今年113日,威海蓝星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00万平方米的离线低辐射镀膜玻璃生产线投产,年可为社会降低建筑能耗67650吨标准煤,公司万元销售收入能耗减少35%……“十一五”时期,威海加减法并做,一方面坚决淘汰“两高一资”项目和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态产业格局。

借力国际资本,开放型经济振翼高飞。五年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威海始终准确把握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带来的大机遇,坚定地走开放之路。全市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2.4%,累计达24.9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2.6倍。

蓄势能、谋长远,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锁定与民生相关的领域。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2005年的6.2358.5535.22调整为2009年的2.4742.6654.86,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高了19.6个百分点。其中,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15.68亿元,为2005年的3倍。

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美

近段时间,文登市天福街道办事处西渠格村村民于忠文心情格外好。“从今年101日开始,养老金由每人每月33元增为每人每月55元,我们两口子一个月100多元,一年1000多元。”于忠文感慨地说,“祖祖辈辈种田吃饭,没想到现在也能像城里人一样领‘工资’了!”

于忠文的感慨道出了万千农民的喜悦。在五年历程中,威海更加注重公平和正义,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安全网”和“稳定器”日渐坚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新农保参保人员达93.2万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700多元,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10元,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月345元、每人每年1400元,五保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800元和1400元,孤儿保障集中供养每人每月840元、分散供养每人每月600元……一张社会保障网在威海这片大地初步织成。

建设改造52个镇卫生院、427所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由2005年的20元提高到150元,参合率由90.68%提高到100%,住院实际补偿比由13.65%提高到37.99%;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1.6万人,参保率达到95%……看病越来越方便,医疗保障措施更得力,看病买药花钱更少了。

在全省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取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调整优化学校布局,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农村学校“食暖行”、中小学校舍安全等工程……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

20077月起历时3年的城中村改造轰轰烈烈地展开,2009年起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房改造工程又大举推进,滨城人民在统筹发展中分享到更多的成果。

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922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20117元;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私人拥有汽车数量从2005年的6辆增加到2009年的16辆;2009年城、乡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0.9837.71平方米,比2005年分别增加3.266.35平方米……

这一个五年,威海蓄积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动能!

下一个五年,威海激情向前,奋力书写“十二五”的崭新答卷!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