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修复见成效 渤海对虾重上餐桌

来源:齐鲁晚报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7:37 

记者从海洋与渔业厅获悉,今年山东省海洋渔业增殖资金达到5626万元,共放流苗种18.3亿尾,预计今年可回捕放流资源4.5万吨,实现产值9亿元。其中山东省首次在渤海放流虾苗2.48亿尾,几乎绝迹的渤海对虾,今年还将重新走上市民餐桌。

2005年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从增殖放流、人工鱼礁、资源保护区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推动渔业资源修复养护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初步达到了改善生态、增加资源、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目地,受到了渔民百姓的拥护和好评,真正成为了“民心工程”。

2006年省委、省政府将“实施渔业资源修复和渔港建设工程”确定为为农民群众办的十件实事之一。2007年又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和“500万亩标准化池塘改造”作为政府部门为民办的实事之一。

2007年我省海洋渔业增殖资金达到5626万元,其中省财政投入3600万元,比2006年增加了16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026万元。放流苗种18.3亿尾。预计今年可回捕放流资源4.5万吨,实现产值9亿元。

据了解,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海蜇、梭子蟹、牙鲆、金乌贼是我省的主要放流品种。其中中国对虾是我省受益面最广的一个放流品种。2005年以来,每年秋汛回捕中国对虾都在1000吨以上。

专家调查表明,2000年到2005年,我省南部海域秋汛自然中国对虾资源可捕量平均每年只有65吨,增殖对虾占山东南部对虾捕捞量的93.5%以上。2007年我省又进行了渤海对虾放流,今年在渤海放流平均体长2.5厘米虾苗2.48亿尾,几乎绝迹的渤海对虾将重新走上市民的餐桌。

“十五”期间,山东省捕捞的海蜇,最好年份仅数百吨,去年由于放流量增加,全省累计回捕海蜇达到创纪录的3900吨,比上年增幅20%以上,实现产值3000万元,平均单船增收1.53万元。

我省乌贼资源持续衰退,自2005年开展乌贼增殖以来,乌贼年产量由未增殖前的1000多吨左右增加到了5000多吨。2005年我省在莱州湾第一次大规模放流梭子蟹,增殖效果也十分明显,仅当年秋汛回捕增殖梭子蟹即达1968.6吨,增加产值1.2亿元。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