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在西太平洋兴风作浪,反复滋扰亚洲东海岸的城市和乡村。就在9月份,台风“凡亚比”导致我国广东省百人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到数十亿元人民币。它的形成非常迅速,9月15日20时生成热带气旋,16日11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23时升格为台风,17日18时就成了强台风。
最近,有人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他们的方案是,在台风即将登陆之前,用一队潜艇降低台风的威力。
按照该方案,可以派出约20艘潜艇组成舰队,驶向风暴的前方,潜停在水面以下,通过潜艇两侧配备的8根长20米、直径70厘米的管子,将30米深处10摄氏度以下的低温海水抽到海面。一艘潜艇的抽取能力可达到每分钟500吨,每小时可将5.5万平方米范围的海水降温3摄氏度。20艘潜艇工作一天,能使约30平方公里的范围降温。当水面温度低过临界点时,就能达成削弱台风威力的目标。
这是因为台风的形成需要许多气候条件,比如: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不断加强;垂直方向风速相差不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小,潜热能可以保存在台风眼的空气柱中等等。不过,最重要还是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台风只能形成于水温高于26.5℃的温暖洋面上,而且需要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高于这个值。如果能把海面的水温降下来,就有可能阻止台风形成,这就是该方案的理论依据。
据悉,这个方案已经在美国申请了专利。当然,这个方案也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首先必须预测台风行进的路径,然后在它尚未拐弯的时侯,让庞大的潜艇编队到达指定位置,并有足够时间抽水降温。
尽管充满变数,但“潜艇抽水降温”的计划看来比“在风眼设置一系列音爆来阻止台风形成”等计划更加实际一些。在一大堆“操控天气”的设想中,抽水降温无疑还是比较靠谱的方案。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