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考察队“雪龙”号科考船将抵深圳 向公众开放
“雪龙”号科学考察船 资料图片
“雪龙”号驾驶室 王建忠 提供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将于
考察队在深圳停留期间将和广大市民进行交流,向市民介绍中国极地科学考察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普及极地科普知识。在9、10号两天“雪龙”号公众开放日,市民届时可登船参观“雪龙”船。
据悉,这是极地科考船首次造访深圳,也是南极科考船首次在母港之外的城市港口出发。在“雪龙”号来深之前,记者电话采访了该船的有关负责人。
此番来深的第27次南极考察队由193人组成,其中赴长城站执行考察任务的有38名队员,他们将搭乘飞机,途经智利,到达中国南极长城站。到中山站和内陆昆仑站执行考察任务的考察队员则搭乘“雪龙”号船前往。
第27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兼昆仑站站长夏立民告诉记者,“雪龙”船从深圳出发后,经澳大利亚停靠,到达南极中山站,随即深入南极内陆,进行昆仑站的考察。
考察队抵离深圳期间,除了开放“雪龙”号,还将开展一系列极地科普宣传教育活动,包括极地科普展览和两场极地科考专家报告会。届时市民可以通过报告会,聆听“极地人”讲述他们精彩的极地故事,感受他们为科学奉献青春的“极地精神”。
作为南极科考船首个母港之外起航点的深圳,也为迎接“雪龙”做足了准备。
“南极科考队把第27次南极科考‘雪龙’号考察船起航仪式选择在深圳,这是国家海洋局献给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的一份厚礼,也是国家海洋部门把深圳作为国家重要的海洋城市的鼓励。”深圳海洋局局长何永志表示。
深圳拥有1145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岸线长达
“我们非常珍惜这次‘雪龙’号在深活动的机会”,何永志说,站在国家战略和深圳“海洋强市”之梦的高度,“雪龙”号的到来不仅成就了一次海洋科普高潮,增强市民们对南极洲的认识,了解海洋的战略意义,还能让他们意识到深圳在建设亲水滨海城市上的潜力和决心。
考察队驻留深圳期间,也将深入了解深圳的城市发展成就,参观一些有代表性的景点。
“雪龙”有3大看点
看点一:“星级”设施
“雪龙”船上共有120 个床位,科考队员两人一间,普通船员两人一间。每个房间都配有简洁大方的木制家具,独立卫生间内配置真空马桶,只需一点点水就能被冲洗干净。
走进船舱内,会发现餐厅、会客厅、贵宾接待厅、科考会议室等一应俱全。其中餐厅、科考会议室都能容纳80人左右。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健身设施也大都能觅到踪影。乒乓球室、篮球场、游泳池、健身房,乃至桑拿浴室。船上配有局域网和卡拉OK设备,考察队员们在途中既能运动、上网,还能举办歌咏比赛和各类讲座。
值得一提的是,船上还有一间被命名为“奥罗拉”(Aurora,意为“极光”) 的小酒吧。这是第25次南极考察队在考察途中设立的,布局简单温馨,高脚椅采购自考察途经的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
看点二:载着邮局去极地
有趣的是,“雪龙”号还有一个船上邮局。
尽管只有一个小小房间,但这里是经邮政总局特批的全国唯一的远洋船邮政支局——“雪龙号邮政支局”,地址是“中国极地科学考察船‘雪龙’号251室”,邮编为200138。
航行期间信件无法寄出,会在下一个停靠的港口打包寄出。至于收信,因为“雪龙”号有详细的行程表,有具体码头停靠时间,邮局的一些海外代理机构,会根据行程表就近把信件送达“雪龙”邮局。
当然,在通讯设施一应俱全的科考船上,“邮局”的意义远非信件本身,而是信封上的小小邮戳。每一次出航前,“雪龙”邮局都会重新刻一枚纪念邮戳,因此从这里寄出的信件都显得格外有意义。一些有经验的船员会带着上百个信封上船。
看点三:极地科考“大观园”
考察南极留大胡子有妙用
作为国内唯一一艘极地科考破冰船,“雪龙”号可谓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乘坐电梯到达顶楼的驾驶室,这个拥有360度的宽阔视野的区域是船长、大副们工作的地方。在这里,极地考察船独一无二的GPS导航和灵敏的双雷达系统,以及精确的电子海图设备等会呈现眼前。
首层楼的甲板上分布着各类极地科考实验室,前部实验室主要包括生物室、洁净室、冷藏室,后部则以地质采样实验室为主。船上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表面海水采集分析系统,这在国际上也只有美国等极少数国家使用。
改造后的“雪龙”是世界上第一艘配有“宽带全球区域网络”(BGAN)系统的科考船。能实现每秒钟512K比特的上网速率。此外,船上还配有能容纳两架直升机的平台,届时参观者可以零距离参观极地考察专用直升机。
第27次南极科考队副领队、昆仑站站长夏立民:
考察南极留大胡子有妙用
船头钢板厚达
记者: “雪龙”号有哪些特点?
夏立民:虽然它是个破冰船,但很难从外形上看出破冰能力,负责破冰的船头前部用的是特种低温钢,厚度达
记者:在“雪龙”上您一共呆了多久?船上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夏立民:我参加了五次极地考察,在雪龙号上累计呆了10个月。因为船上人多,而且各方面的专家都有,每个队都会办一些讲座,把南极考察的事项在船上进行细化,然后再进行业务上的讨论。文体活动也很多,打打球游游泳,船上的生活还是很充实的。小酒吧是免费开放的,每周大约开一次,大伙会找个理由庆祝,比如过赤道等等。
留大胡子有妙用
记者:听说您每次去南极都会留大胡子?
夏立民:对,我天生胡子比较重,留起来能挡紫外线,也能保暖。南极在非常冷的情况下,人需要带面罩,呼气时鼻子常会结一个冰疙瘩,没有胡子这个疙瘩是直接贴在脸上的,需要经常揪面罩,很难受,我就不用。
记者:南极考察有什么难忘的经历?
夏立民:比较难忘的是极夜。在中山站有两个月的极夜,没有太阳,我们可以非常精确地计算太阳是哪天下山,哪天露头。在太阳最后一天出现的时候,大家会跑到附近的小山顶上去看,看着它从地平线出来一点点,然后马上又下去了。这是最后一天。大家就知道下面两个月时间没有太阳了。算好太阳出来那天,大家也会跑去看,挺有意思的。
考察归来半年身体才能恢复
记者:极昼极夜会不会扰乱生物钟?
夏立民:极昼期间,大家都会累得要命,因为需要利用南极短暂的夏季进行站区的工程建设和野外科学考察,所以不存在生物钟的问题,倒下就睡。极夜期间,大家就是按照表的时间来作息,但是也很混乱,失眠是非常普遍的。免疫力也会下降,回来需要半年的时间才能恢复过来。
记者:这次的路线和考察任务是什么?
夏立民:我们从深圳出发,经过澳大利亚到中山站。到中山站开展各种各样的科学考察和站区建设,我带着16个人、5辆车、20个雪橇去跑昆仑站,那里距离中山站
记者:您也是昆仑站的站长,这一次去昆仑站的任务是什么?
夏立民:昆仑站从建成到现在只有一年半的时间,这段时间要把昆仑站的设施逐步进行完善,这次带过去的物资存量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