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壶是一种浙江沿海常见的潮间带生物。考察浙江各地的藤壶俗称,读音都差不多。如我的家乡温岭市的邻县玉环县的渔民,就将藤壶叫作“蛐”,敲藤壶叫作“打蛐”。也有的人则将它写作“触嘴”,如《玉环坎门镇志》中就记载:“或有余暇,到海滩岩凹钓取海螺,敲取藤壶(土名‘触嘴’),聊充菜肴。”《浙江省岱山县药物志》中称“白脊藤壶”,别名“锉”“锉壳”。“常成群附着于海岸岩石或其他海产动物体外。固壳近于圆筒状的圆锥形,壳口大,壳板厚,壳口上面有能活动的左右二对壳板。”《岱山县志》又称藤壶俗名“触”。温州平阳称藤壶为“曲嘴”,《平阳渔业志》称它“重盐腌之,能久藏”。叶大兵编著《温州民俗》(海洋出版社,1992年)中称瑞安四珍包括龟脚、红蛋曲、神眼、雪鳗四种水产,其中红蛋曲即藤壶,“外壳近于圆筒形,内壳由三角形壳片合成,壳色带红紫,常成簇密集附着于海岛岩礁间低潮线附近岩石上,每年农历三月和六七月采挖,入汤烫过,敲去外壳,再加香料蒸熟,为佐餐佳肴”云云。“蛐”“触”“锉”“蛩”,读音都差不多。
据有关资料记载,藤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蔓足亚纲,藤壶亚目。迄今为止共记录有8科约541种,我国约有110种。藤壶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它不但能附着在礁石上,而且能附着在船体上,任凭风吹浪打也冲刷不掉。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这一生物学特性,使它成为一种最主要的海洋污损生物之一,它的密集群栖对海防、海运交通、工业和渔业等均十分有害。比如说,当它们附着在船底上时,使船只航行的阻力明显增大,航速降低。因此,科学家致力研究藤壶的附着机理,研制能防止藤壶附着在船底的船漆。
温岭人吃藤壶一般都是清水氽汤鲜吃,其法很简单,放点姜芽,放点盐,将水烧开了,再放入藤壶烧开就可以了,其味鲜美可口,无须再放味精,撒点葱花,则色香味俱全。当然,也可以“重盐腌之,能久藏”,腌了吃,味道各有千秋,我更喜欢鲜吃。认识藤壶吃藤壶二三十年,但是却在几年前,才在石塘三蒜岛的岩礁上一识其庐山真面目。它们附在岩礁上,外表像一个个小的火山口,有的地方根据它们的形状有点像马的牙齿,所以常叫藤壶为“马牙”。我们用小刀或石头将它们小心地撬下来,敲下来,带回家烧了吃。
藤壶不单味美,它同时具有其他功用,比如药用,其肉可以治消化不良、火烫伤;壳可以主治胃酸过多。此外,藤壶壳还可烧蛎灰。使我惊奇的是,以前没有清洁球,藤壶居然还能代替清洁球洗锅。
“敲蛩”是一项颇有风险性的渔获活动,玉环县张子训先生在《打蛐》(见《玉环文史资料》)一文中这样写道:
“蛐生长在海边奇形险峻的岩石上,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时裸露水面,雨淋日晒,尖顶圆底的蛐壳紧贴着岩皮,壳内裹藏着白嫩的蛐肉,和岩石连成—体。生长在附近沿海岩头的蛐,群众称‘上山蛐’,个子较小,味道比深水埠‘下山蛐’要好。打蛐有两种操作方式:一种用蛐锹铲,一种用铁榔头敲。每逢大水潮时,等潮水退落,农妇们成群结队地肩挑畚箕,足穿草鞋,带着榔头来到海边岩头敲蛐,首先把蛐壳敲碎,再把蛐肉拾进碗内,用榔头敲蛐速度慢,数量少,只供自己家里当菜蔬食用,很少出售。”“打蛐是一项非常辛苦而又危险的作业,因为海边岩石长期被潮水淹没,岩皮显得非常光滑,所以男女都穿草鞋才可行走,如果一不小心就葬身海底。”过去因为每年打蛐,落水伤亡事故不断发生。玉环县沙门镇等地流传—首很广的民谣:“蛐嘴尖,蛐肉鲜,蛐壳又好卖铜钱,脱落水勿用买棺材。”
当然,张子训记载的是旧时的生活,现在渔民穿着救生衣去打蛐,大概没有这样大的危险了吧。“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如果您有兴趣读完这篇小文,知道我们吃的美味小菜,背后原来竟有这样的故事就好了。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