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多方论证围海造地 将迎来“新填海时代”

来源:搜狐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2:26:52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海口湾人工岛和西海岸人工岛正在紧密锣鼓地开建,南渡江入海口以东的东海岸人工岛填海工程项目已进入论证阶段,三亚半岛龙湾小区向“小洲岛”填海。2010111日又有消息称,琼海拟填海约48公顷打造“青葛休闲渔业区”,近期将召开听证会……无论是在建的还是拟建的,一切都表明:海南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填海(围海)造地时代!

海洋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领域。海南是我国管辖海域面积最大的省份,但是海南的海洋经济却在全国处于比较靠后的位置,在十二个沿海省市(区)中,海南排在第十一位。广东省2009年海洋经济产值是6800亿元,连续十五年居全国第一位;海南是450亿元,排名全国倒数第二。

为了寻找造成差距的原因,海南组织相关人员亲自到广东实地考察并发现,广东多年保持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他们向海洋要资源、要空间的气魄大、速度快、项目多、效益好!

考察回来后,海口市委、市政府把研究、策划和建设海上人工岛提升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海口、三亚、文昌、琼海等地还相继描绘出填海打造人工岛的蓝图。目前,仅海口就有两个人工岛在紧密锣鼓地开建,海口湾人工岛在填海、西海岸人工岛已经动工。另外,东海岸人工岛填海工程项目已经进入论证阶段,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将于近期在琼海召开《海南琼海青葛休闲渔业区用海项目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核准听证会。

这一系列的填海造地计划接二连三地发布,立即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在海南当地更是引发巨大争议,市民担心填海造地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破坏,甚至重蹈深圳填海造地楼盘沉降、引发当地住户极大担忧的覆辙,而官方则表现得信心十足,一致表示“无须担心”。

国内和岛内填海造地的历史经验教训值得学习和研究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填海造地,大规模围海造地则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

1949年到上世纪末期,我国沿海地区填海造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填海230240平方公里。19942004年,香港填海造地32平方公里。由于陆地资源贫泛,香港闹市区都曾是海域,现在的商业闹市、港区、公寓几乎都是建筑在填海工程之上。澳门1991年到2007年共填海造地8.4平方公里。在澳门,人多地少,许多淤积浅滩被澳门人视为良好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忍多动一寸。100多年来,澳门利用填海的方法使土地面积扩大了一倍。

2002年,我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实施后,到2007年止,全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共填海造地540平方公里。其中,福建填海造地面积最多,达112.13平方公里,而海南最少,只有3.8平方公里。“十五”期间,我国围、填海造地进程进一步加快,已从过去平均每年约200平方公里提高到现在的300平方公里。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日趋紧张,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沿海各地纷纷向海要地;另一方面,目前填海造地受约束少、成本低,填海之后,土地用途自由度大。因此,填海造地一直被认为是一项最经济、最快捷、最自由的“三最”工程。

据《海口市志》记载,1970年,海口发动全市军民“围海造田”,将海甸六村,福安三村,白沙门上、中、下村,过港村等16个村庄及河流、滩涂等围成了面积达6.5平方公里的岛屿,也就是新海甸岛。如今,海甸岛面积已达13.8平方公里,是当初面积的十几倍。海甸岛的奇迹,可以算得上是海南向海洋进军的演习阶段。而第一次实战,则可以从海口万绿园的诞生说起。

海口万绿园是老海口人的记忆,被誉为“沧海变成桑田”。现在万绿园所在地,当时还是南海之滨的一片乱石滩涂。1994126日,万绿园首期绿化工程开工。当时,海口四套班子、市直机关、企业家、中小学生、普通市民甚至海外乡亲,都为万绿园的建设捐款。由于需要进行大量土壤改良才能适应植物生长和园林绿化需要,驻海口部队官兵、海口市民都亲自参加了万绿园填土工程。很多人自发参与,白天没空,晚上挑灯夜战的人数不胜数。

据说,很多住在海口国贸一带的老海口人,都记得小时候在那片滩涂上捉鱼摸虾的情景,黑黑的淤泥,不远处的荒草,很难让人与后来的热带海滨生态公园联系起来。如今,当人们徜徉在万绿园的草坪上,仰望着湛蓝的天空,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抛开一切生活的烦恼杂念,享受大自然给人们心灵带来的欢愉和放松时,却再也没有人为我们讲起曾经的故事。

1991年,海南省率先在全国实施海域有偿使用制度,至2007年底,全省共批准填海造地项目180项、使用海域面积2031.84公顷。从地域分布来看,全省12个沿海市县有9个市县均开始填海造地,主要集中在海口、儋州、洋浦经济开发区、东方等工业区,这些地区围、填海面积占全省围、填海面积的70%左右。

从发展趋势看,2002年以前,海南省填海造地受单一项目影响,年度发展起伏较大。一些早年批准的填海项目,由于1994年全省经济下滑,长期批而不建。2002年后,进入平稳发展期。以2007年为例,全省批准填海造地总面积仅占全国围、填海总面积的1.16%

尽管海口不同历史时期填海造地经历不同,但不容置疑的是它拓展了城市的发展空间,使城市与大海融为一体,突出了滨海城市的特色。

[NextPage]

国外优秀经验的选择性借鉴和本土忧患意识的培养

13世纪,荷兰开始填海造地,全国4.15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有25%是从海里填出来的。

新加坡已经围海造地100多平方公里。世界最大、最壮观的机场之一――樟宜机场,工业区裕廊镇等地都是填海而建,所需的泥沙大部分来自邻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

韩国仁川国际机场是围海填沙营造而成的。位于韩国东南端的釜山,能够同时停靠30艘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釜山新港也是填海而建。

国土狭小的日本也有悠久的填海造地史。由于日本的城市和工业基地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许多城市只有向海洋要地。日本沿海城市约有1/3的土地都是通过填海获取的。

日本通过填海而造陆地高达1500平方公里以上,相当于20个香港岛。在过去的100多年中,日本一共从海洋索取了1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东京湾填海造地工程、神户人工岛和关西国际机场等都是日本引以为豪的填海造地工程。

日本在填海造地获得巨大收益的同时,大肆发展工业经济也给日本带来巨大的后遗症。日本环境厅发表的调查数字显示,自1945年到1978年,日本全国各地的沿海滩涂减少约3.9万公顷,后来每年以约2000公顷的速度消失。者带来了不少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海洋污染,很多靠近陆地的水域里已经没有生物活动。

在东京、大阪等港口地区,由于海岸线被垂直建筑取代,使可以平衡海洋生态的海洋生物无法栖息在海岸边,这样的情况在日本全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另外,由于工厂和城市长期排放污染物使硫酸还原菌等细菌大量滋生,日本海底更是完全变了模样,不但生物不能生存,更大量出现“赤潮”。

由于过度的填海还导致日本一些港湾外航道的水流明显减慢,天然湿地减少,海水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日益恶化等原因倒是海岸线上的生物多样性迅速下降。现在,日本的各种海洋环保研究机构已经不断在进行各种实验,希望能够找到一些恢复生态环境的好方法,这些实验包括人造海滩、人造海岸、人造海洋植物生存带等。日本政府邀请的世界各地的海洋、环保学者正在不断地进行研究和实验。但是,这是一项非常漫长的工作,而且所需要的资金和各种投入也是非常巨大的。

海南填海造地尚处在初级阶段,也存在典型的“初期问题”。如:填海造地缺少总体规划,工程布局无序等,“造新地,毁老地”的现象更时有发生。另外,填海造地可能改变海域自然属性,常常会引起诸如海岸侵蚀之类的后果,严重时会造成沿岸农田、房舍等沉入海底。为了造一块新的陆地而使原有的陆地丧失,这种做法显然是值得商榷的。

向海洋进军,海口相关部门一直在努力寻找科学发展的依据

海口市北面临海,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据考察,近海海水清澈、常年风平浪静。大部分海底平缓,以软泥为主,泥沙次之,靠近沙滩海岸一带海底以细沙为主。60米至100米等深线以内的海域面积约200平方公里,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面积上百平方公里。这些地理条件都为向大海要土地打下了良好基础。

海口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提出,要以更广阔的视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鲜明的特色展示城市面貌。从生产型城市向宜居型城市转变,从滨海型城市向海湾型城市转变,这是关乎海口未来发展的重大思路。

海南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监测室主任李巧香认为,海口具备围填海造地的资源优势。在坚持“东优、西拓、南控、中强”的城市布局原则基础上,拓展“北伸”布局,彰显海湾特征。在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采取吹沙造湾、填海造岛、填海造陆等方式,向海面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使海口的城市规划真正体现“城在海中、海在城里、城海相依”的特色。

围填海造地一般要求水深5米―8米。海口5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滩涂是最大的优势。此外,海口优越的区位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市政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国际旅游建设等,都为海口围填海造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NextPage]

人工岛式和多突堤式并举是海口向海洋进军的最佳战术

李巧香认为,海口围填海规划,应该由海岸向海延伸式填海逐步转变为人工岛式和多突堤式填海,由大面积整体式围填海逐步转变为多区块组团式围填海。他分析说,采用人工岛式围填海造地应作为首选方式,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新形成土地的人工岸线,又可以不占用和破坏自然岸线。通过桥梁和隧道的方式连接人工岛与陆地,可以获得与延伸式填海造地同样便利的交通条件。

对于因工程建设需要必须利用岸线向海延伸的填海造地工程,要推广多突堤式围填海工程平面设计,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使用自然岸线,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新形成土地的人工岸线。而对于面积较大、用途多样性的围填海造地项目,可采取区块组团式围填海造地方式。

专家表示填海造地应将保护海洋环境放在首位

海南省海洋开发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道儒认为,填海造地规划一定要有产业开发的支持,不能为了造地而填海,应将保护海洋环境放在首位。王道儒分析说,填海造地的平面设计应遵循保护自然岸线的原则、延长人工岸线的原则、提升景观效果的原则,应该在人工岸线向陆一侧留出一定宽度的景观区域,真正营造出人与海洋亲近的环境和条件。

海洋专家朱月华则表示:“任何的填海工程都会对海洋环境有一定影响。”朱月华认为,虽然填海造地引发的争议很多,可世界各地从未停止过填海造地。区域位置、交通、生态环境等各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填海造地是大势所趋。海南的填海造地处于起步阶段,动作小,比起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机场、港珠澳大桥等填海造地规模小多了。因此,填海造地的利弊,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验证,既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海南生态专家柳树滋认为,填海造地是改造自然的活动,本身就是对自然破坏的一种行为,对海岸的自然环境,对周围水源、大气环境都会造成影响,工程首先就应该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进行科学的论证,加强评估并公开透明,“以前就有很多行为没有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广大人民群众也不知道,结果造成了生态破坏,最后不了了之”。柳树滋表示,自己赞成建人工岛,国内外很多地方也都进行过,工程有利也有弊,“关键在于,必须慎重,要衡量它是否是利大于弊,这就要进行科学的论证,要收集、 吸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公开、民主”。

官方解释:政府是作了充分科学论证之后才定的

国家海洋局局长孙志辉曾经指出,今年中国填海造地规模将控制在150平方公里,预计将拉动2万亿元投资,首次将填海造地提到拉动内需的高度。

海口市海洋与渔业局海洋管理处陈处长说,海口千禧酒店为海南国际会展中心配套项目,符合海口市海洋功能区划,建在海上是为了提升会展中心的规格,同时突出酒店的特色,提升酒店和海口会展、旅游的档次,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将其打造成海口的地标性建筑。在规划和选址方面,政府是作了充分的科学论证之后才定的。

对于文昌高隆湾填海造地,文昌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林志铁称,高隆湾填海项目于1995年由省政府批准,属保护清澜港出港航道配套工程。项目面积约为1800亩,目前已基本竣工,正在等待相关部门验收。至于人工半岛完全竣工后的岛上规划,林局长则表示现在不能确定,还需要施工方合理规划,一定会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开发建设。

面对海南省用海滞后的现状,海南省海洋渔业厅厅长赵中社提出6点想法:一是根据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尽快修编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和市县海洋功能区划,同时修编一些专项规划;二是根据国际旅游岛规划纲要,确立明确的围、填海导向;三是积极主动做好为市县和企业围、填海的服务工作;四是对于用海问题要求比较紧迫的项目,将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采取灵活变通的方式,解决重点项目用海问题,确保项目上马不因用海问题而受影响;五是继续积极做好国家海洋主管部门的工作,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六是凡是省委、省政府决定的、凡是符合规划的、凡是项目落实的,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义无反顾把用海手续办下来。

赵中社同时建议海南省要加大对海洋渔业基础设施和产业的投入力度。他认为,海洋经济、渔业经济空间巨大、潜力巨大,只要有一定的投入,就一定能为海南省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此外,发展海洋经济,也需要筑巢引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而在沿海十二个省市自治区中,海南是科技人才最为薄弱的省份,因此急需搭建海洋科技方面的平台引进人才。

[NextPage]

深圳填海造地建筑发生沉降现象带给海南的思考

深圳30年,始于海,成于湾。环深圳湾地区一直是深圳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活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罗湖、福田、南山片区均已成为深圳市的核心区域。然而,伴随大规模填海,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今的深圳湾已由清变浊,完全丧失了应有的海洋生态价值,主要表现为:海域污染严重,资源承载力逐年下降;海洋生物栖息地遭受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几乎消失殆尽;淤积严重,自然淤积速度显著上升。目前,深圳湾的水深平均只有2.9米。据推算,170年后深圳湾就会消失。

331日,填海造地的深圳市宝安区“深业海岸线”内外周边的地面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引发当地住户的极大担忧。填海区下沉!这是填海区居民最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楼房突然间崩塌,那将是一场触目惊心、惨不忍睹的浩劫,而与此同时,也可以理解成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守“规矩”的一种极端报复。

当前,海南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由于土地的稀缺和珍贵,海南开始向海洋进军――海口湾万绿园外的五星级酒店填海工程,海口西海岸七星级千禧大酒店的填海工程,三亚凤凰岛的房地产填海工程,文昌海底酒店的填海工程……海南的填海工程一个接着一个,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热潮还将进一步翻涌,未来的海南岛还会出现各式各样的填海项目。

众所周知,海南一开始填海就遭到了来自民间和部分专家的反对,且一阵高过一阵,媒体报道的声音也从未停止,但填海者和有关方面就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他们的结论是“填海无害”,甚至是“填海可以造福一方”。于是,大面积的填海非常顺利,除了人们无法改变现状的抗议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阻力。

深圳宝安区楼盘发生沉降的新闻显然给海南当前正在热火朝天的填海造地工程泼了一盆冷水。对于深圳宝安区沉降事件,有地产专家表示,沉降是填海区面对的共同问题,国外的填海区通常要经历三十年左右,经过海水冲刷和地表充分沉积才可以大规模建设。而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过热、扩张过快,导致填海区完工不足10年就进行房地产开发,地表或继续缓慢沉降,土地根基不稳。这意味着住在深圳宝安区的业主们还将继续为自己家园的不断沉降而提心吊胆。

深圳的案例已经给海南那些一心想要把自己的楼盘盖到海边甚至海里的开发商、一味向大海要地的职能部门敲响了警钟,但愿这一警钟能够让海南乃至国内狂热、盲目的填海造地热潮稍稍冷静一些,否则,急功近利的结果只能是让大自然的报复在我们的侥幸中加速来到!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