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来源:新浪环球地理   发布时间:2015-05-20 22:29:17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在“深水地平线”井喷现场附近,清污人员焚烧浮油带来滚滚浓烟。油井喷出了近500万桶原油,这使它在海洋油井漏油事故中成为世界第一。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你能看到生命在挣扎中耗尽,”教区执事P.J。哈恩说道,他正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贝丝女王岛上急冲冲地挽救这只身上黏满漏油的褐鹈鹕。这只鸟后来存活了下来。

墨西哥湾漏油浩劫:1/4漏油变油珠混入海水

一只订书钉大小的虾在深棕色的油珠中游动。这次漏油事件对于虾、蟹和鱼的卵和幼虫的影响还不得而知,这些动物是当地经济的支柱。

亚拉巴马州橙滩的宣传口号是“把两份白糖般的沙子与一份湛蓝的海水混合”。在六月初,“深水地平线”也加入到这份配方中。

亚拉巴马州橙滩的宣传口号是“把两份白糖般的沙子与一份湛蓝的海水混合”。在六月初,“深水地平线”也加入到这份配方中。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4月20日发生井喷失火。
“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在4月20日发生井喷失火。

对于石油的持续需求促使石油行业进入深海领域。但发生在墨西哥湾的这次井喷事故促使我们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风险值得吗?

深海困局

美国数十年来发现的最大油田位于墨西哥湾深处,但这里也是地球上钻探风险最高的地方之一。

撰文:小乔尔· K. 伯恩 JOEL K. BOURNE, JR

翻译:杜然

在一个酷热六月天里,英国石油公司(BP)驻路易斯安纳州霍马市分公司的办公室里全是色彩鲜艳的马甲和表情严肃的脸。现在这里成了“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漏油事故的指挥中心。BP的高管和顾问穿的是白色马甲,后勤小组是橙色马甲,联邦及州政府环境官员是蓝色马甲。记者穿的是紫色马甲,这便于BP公关部的人随时留意他们的动向。在最大一间指挥室的墙壁上,巨大的电视屏幕闪动着漏油地图以及各种应急救援船只的方位。其中一块屏幕上还时不时地出现一场世界杯赛事。

满头银发的马克· 普伦穿着白色的马甲,他是这场行动的副总指挥。作为一名顾问,普伦有着30年的漏油处理经验,从阿拉斯加到尼日尔河三角洲,他曾帮助世界上许多地方清理烂摊子。他发现四周竟然是20年前跟他共事、一起处理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泄漏事件的那拨人。他自嘲“感觉就像在搞高中同学会”。

距离海岸线80公里、1600米深的海底,英国石油公司的马孔多油井每四天喷出的原油就大致相当于埃克森-瓦尔迪兹号油轮当年的总泄漏量。4月底,这口油井的爆炸性井喷,使得身居世界最先进钻井平台之列的“深水地平线”变成了沉没海底的一堆烧焦变形的废铁。石油行业此前掉以轻心,仿佛这样的大灾难是决不会发生的。监管者也是如此。墨西哥湾上次发生类似事故还是在1979年,位于坎佩切湾的伊克斯托克1号平台井喷漏油。之后,钻井技术已经获得长足发展,而且石油的需求量如此之大,于是石油公司离开大陆架向更深的海域进发。

在石油行业和政府部门的许多人看来,埃克森-瓦尔迪兹号这样的油轮泄漏似乎才是更大的威胁。海上石油开采的联邦监管机构——海洋矿产管理局(MMS)声称,平台井喷的发生概率不到1%,而且即使真的发生了井喷,也不会造成大量的原油泄漏。普伦说,大规模泄漏变得非常罕见,“直到这起事故发生”。

在英国石油公司霍马分公司里,有一千多号人正组织一次规模空前的油污清理行动。数以万计的人在户外工作,穿着白色防护外套在沙滩上巡视,或坐飞机对海面进行观察,用渔船改装的除油船对付浮油,大量喷洒化油剂。“发现者企业号”钻探船在焚烧从失控的油井回收的甲烷,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另一个钻井平台“Q4000”也在焚烧从爆裂的防喷器采集来的石油和天然气。清污行动已经耗费了数十亿美元,但总量达数百万桶的轻质低硫原油仍朝着墨西哥湾边的堰州岛、湿地和海滩蜿蜒漂去。

对石油行业的人来说,墨西哥湾海面以下300米的地方是相对而言的新领域——那是地球上开采难度最大的地方之一。海床从坡度和缓的大陆架跌落至起伏巨大的混杂地形,有深谷,有海岭,还有处在活跃期的一二百米高的泥火山。每天,2000多桶原油从散布各处的天然出口渗漏出来。但达到商业标准的油气藏埋得很深,往往位于易发海底地震的岩盐层下方。海底的温度接近冰点,但油藏的温度可达到200摄氏度;它们像是经过摇晃的滚烫的汽水瓶,就等着谁来把瓶盖打开,好一涌而出。沉积物中埋伏着一处处爆炸性瓦斯气体和甲烷水合物的囊,它们虽然处于冻结状态,但很不稳定,增加了井喷的风险。

[NextPage]

路易斯安那州巴拉塔里亚湾附近一处海鸟筑巢地,工人正把吸收油污的绒球装进袋子,吸油索像蛇一样绕在他们脚下。

路易斯安那州巴拉塔里亚湾附近一处海鸟筑巢地,工人正把吸收油污的绒球装进袋子,吸油索像蛇一样绕在他们脚下。

数十年来,因为深海钻探的成本太高,商业钻井平台只在海岸附近活动。但随着石油储量的减少、油价的飙升以及可观的海洋石油探明储量,全球的石油公司涌到向海。最近巴西图皮油田和瓜拉油田所探明的储量,使得该国有望进入世界最大产油国行列。同样,安哥拉的深海油田租赁,因为前景可观,使得20多家石油公司展开激烈的竞标。

美国国会早在1995年就开始鼓励石油公司到墨西哥湾深海进行油气开发。那年,国会通过了一项法律,对于1996年至2000年之间租借的深海油田免除开采权使用费。很快,许多新的钻井平台以每天最高可达100万美元的运作成本,在墨西哥湾四处打洞。800米以上深度的油田开采租约从1994年的约50份,骤升至1997年的1100份。

没过多久,石油行业就尝到了甜头。“亚特兰蒂斯”、“霹雳马”、“大白鲨”这些新油田的出现,及时抵消了浅海石油产量的长期下降趋势。目前,美国全部石油产量的30%来自墨西哥湾,而墨西哥湾的石油产量中半数来自深海(300米至1500),三分之一来自超深海(深度1500米以上),其他则来自浅海。英国石油公司的马孔多油井开口于水下约1500米处的海底,又钻入海床近4000米,这还不算是特别深的。石油行业已能在3000米深的海底开钻,油井总深度达到了10683米——该世界记录正是由“深水地平线”于去年在BP的另一处墨西哥湾油田创造的。美国政府估计,在墨西哥湾深处可能蕴藏着450亿桶原油。休斯顿的一位作业顾问、曾为多家大石油公司工作的拉里· 里德表示:“我们之所以在深水海域开钻,是因为那里才有资源。”他补充说,深海油田跟中东的油田一样,往往都很高产。

不过,深钻技术不断发展,防止井喷以及漏油的清理方法却没有相应跟进。自本世纪初,行业及学术界的报告就发出警示:深海油田发生井喷、防喷器出问题的风险越来越大,石油泄漏后进行封堵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对于深海油田来说这一点尤其让人担心,因为在高压力环境下,油井一天最多可以喷出10万桶油。

这些担忧并没有引起矿产管理局的足够重视。该机构2007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从1992年到2006年,墨西哥湾的15000多座油气田在开采过程中,仅发生了39起井喷事故。其中只有极少数发生了大规模的原油泄漏;只有一起井喷事故导致一人死亡。大多数井喷在一周之内就能得以制止,一般采用的解决办法是往油井中注入重泥浆,或者用机械手段把油井关闭,并疏导鼓动井喷的危险气泡。

尽管井喷并不常见,但矿产管理局的这份报告确实显示,与水泥固井相关的井喷出现了显著的增加。所谓水泥固井就是把水泥注入钢制油井套管(环绕钻杆的管道)四周,填补套管和井洞壁之间的空隙。现在看来,这一警讯其实充满了凶兆。

有些深海油井的钻探相对容易,马孔多油井则不在此列。英国石油公司请来瑞士的“跨洋”公司打井。一个月之后,跨洋公司的第一个钻井平台因为艾达飓风而损毁。20102月,“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开始走上不归路,几乎从一开始它就问题不断。在3月初,钻杆在井洞里卡住,工作人员把一个探测工具送下去寻找卡点,结果这个工具也给卡住了;钻机不得不退出来,重新打一个通道绕过阻塞部位。后来美国国会公开的一封英国石油公司的邮件曾提到,钻机存在“井下控制”问题。在另外一封邮件中,一位顾问写道:“我们调整了大量的设计参数,范围之大令人紧张。”在爆炸发生前一周,英国石油公司的一名钻井工程师写道:“这已经成了一口噩梦之井。”

矿产管理局提供的文件显示,到420日,深水地平线的施工已经比计划日程落后六周时间,延误给英国石油公司每天所造成的损失达50万美元以上。该公司选择了尽可能最快的钻井方式——使用一种名叫“长线”的钻井设计,在油藏和井口之间布下连串的套管。管线在原油和海底的防喷器之间通常有两个屏障,一个是井底的水泥塞,一个是位于井口的金属密封,也就是锁紧套筒。马孔多油井发生井喷的时候,井口还未安装锁紧套筒。

此外,国会调查人员和专家认为,英国石油公司的水泥固井工作没做足。固井之前,没能让套管外的钻井泥浆循环起来——这个做法可以让水泥发挥正常作用。没有安装足够量的扶正器——这种装置可以确保水泥在套管外侧形成完整的密封。没有进行水泥胶结测井,以检测水泥是否与套管外壁和井洞壁胶合结实。最后一点,在事故发生之前,英国石油公司在钻井的最后一步,也就是把钻井平台与油井分离时,它使用质量更轻的海水代替了高密度的钻井泥浆注入油井。对此,英国石油公司拒绝做出评论,声称调查仍在进行中。

以上所有决策或许都是完全合法的,而且明显给英国石油公司节省了时间和金钱——但其中每一个决策都增加了发生井喷的风险。调查人员怀疑,在420日的晚上,一个巨大的气泡或许是通过水泥中的缝隙渗入到套管,向上急升。防喷器应该在海底阻止油的外溢;沉重的液压活塞应该把钻杆像汽水吸管一样剪断,从而堵住向上的涌溢,保护上面的钻井平台。但由于渗漏和疏于保养,这个应对装置未能发挥作用。一股钻探泥浆喷到了钻井平台上,所有激活防喷器的努力都失败了。

英国石油公司在马孔多油井的钻探方式让挪威石油安全生产局(PSA)的局长马格纳· 翁内戴尔大吃一惊。在电话采访中,他说数十年来,挪威人一直在浅海大陆架上钻探高温高压油井,1985年之后就再也没发生过灾难性的井喷事故。那次事故之后,挪威石油安全生产局及整个行业制定了一系列钻井标准规范。其中包括从海底的作业台进行无隔水管钻井,这可以避免油和气直接流动到钻井平台上;一开始就打出一个穿越沉积物的小引导孔,便于处理井喷;装备激活防喷器的备用遥控系统;最重要的是,从油藏到海底之间的屏障不得少于两个。

[NextPage]

几只宽吻海豚在受到漏油污染的水域滑行
几只宽吻海豚在受到漏油污染的水域滑行

翁内戴尔表示:“当(英国石油公司)已经察觉到那口井不稳定时所做出的那些决定,比如只使用一根长套管的决定,仅安装了6个而不是21个扶正器、使水泥不能发挥最佳效果的决定——这些事情真让我们大吃一惊。”

技术灾害和海洋石油工程的双料专家、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罗伯特· 比伊说,从英国石油公司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2001年,英国石油公司聘用比伊,就其收购阿莫科(Amoco)和大西洋富田(ARCO)等美国石油公司之后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建议。比伊指出,其中一个问题就是公司核心技术力量的失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