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兼修提升产品质量
——第十七届中国质量高层论坛侧记
日前,国内两大乳制品巨头“公关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10月23日,正在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质量高层论坛上,从“问题牛奶”到“公关门”,与会专家提出3问。
问:同样的产品标准,不同企业生产为何质量差异那么大?
建立全过程质量控制链最重要
“抓质量水平提升,促发展方式转变”——解读本次论坛的主题,管理科学和管理工程专家刘源张说,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提升产品质量的主体。
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山东大学教授、质量专家温德成认为,产品质量不仅要符合国际国内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还必须与顾客、市场需求保持一致,“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符合顾客的需求,这就需要调整产品的质量结构。”温德成建议企业从实用质量、感觉质量、节约质量、安全质量和服务质量5个方面来调整产品的质量结构。
“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做好了,产品质量能提升12%,但建立起一条从研发设计、供应、制造到交付的全过程质量控制链更为重要。”质量专家樊天顺建言,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产品质量和品牌创造不能只是在生产制造环节上下功夫,更要以用户和市场为中心,“内外兼修才能使产品质量得到提升。”
问:为什么中国缺位世界100个最有价值品牌?
质量意味着您永远不必说对不起
在世界排名前100位最有价值品牌中,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排名世界第二的中国,却没有一个自主品牌入围。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工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温德成分析,品牌的背后是质量,而产品的质量则来自于企业的研发、生产、交付等全过程的控制。
“质量意味着您永远不必说对不起,是一种从‘遵守’到‘内在价值’的转变。”英特尔全球封装测试外包质量高级经理陈文生的视角,从质量延伸到企业文化。“产品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刘源张认为,诚信和认真则是支撑这种文化的要素。中国企业对工人质量意识的培养还未跟上,这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质量专家张晓东则拿出了50年前诞生的 “鞍钢宪法”来论述他的质量管理观,这个生产管理规则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强调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
问:日本经验在何处?
让每个工人了解质量检验的含义
日本用了20年的时间使中小企业和大企业获得在市场上平起平坐的地位。刘源张注意到,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由于在人才、信息、融资等方面能力较弱,产品质量的提升没有足够的支撑。
刘源张建议,行业组织要在融资、员工教育培训、市场信息等方面对中小企业给予辅助,特别是在产品质量上,中小企业更需要专业的检测人员和仪器设备。“如果每个产业工人都了解了企业质量检验的含义,那么产品的质量就会有巨大的提升。”
论坛上透露,我国将加快工业产品的标准建设,修订修改产品质量标准,力争年内修订完标龄超过10年以上的产品质量标准。而国家质检总局正会同有关部门酝酿建立国家质量奖制度,拟定今后每年评出6个国家质量奖。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