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蓝色半岛:日照抢抓蓝色机遇 增创蓝色优势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是日照生存和发展的最大依托和发展潜力所在。发展蓝色经济、增创蓝色优势,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日照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难得的比较优势。一是突出的临海区位优势。日照处在“一桥(新亚欧大陆桥)、一环(环黄海经济圈)、一极(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鲁南经济带的重要一极)、一线(从天津到上海这一沿海港口岸线)”的节点上,发展海洋经济的空间十分宽广、条件得天独厚。二是良好的临海产业基础。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60亿元,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3.48亿元,增长19.68%。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以海洋运输业、临港工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为主的海洋产业体系,钢铁、石油化工、汽车、船舶、浆纸、粮油加工等临港工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海洋经济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突出。三是丰富的海洋资源。日照市有良好的建港条件和港口优势。2009年,日照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81亿吨,增长20.1%,增幅居全国沿海十大港口之首,吞吐量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新一轮港口发展规划正在实施,计划5年投资110亿元用于港口建设,今年港口通过能力和吞吐量将均达到2亿吨,远期通过能力达到6亿吨。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去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74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0亿元,分别增长18.8%和21.9%。有海洋经济生物种类200多种,大竹蛏、西施舌、扇贝、梭子蟹等海珍品非常丰富,传统渔业发展一直具有很好的基础。四是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搭起了“双城一区、轴向拓展、海陆一体、东西联动”的城市框架,城市功能分区和布局更加合理。境内除有全国最年轻的亿吨大港,高速公路、铁路等道路发达,160公里内有青岛、临沂两个机场,与山东半岛、鲁南经济带、长三角、辽东半岛等经济区联系密切。
当前,日照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目前,全球经济趋海步伐不断加快,产业布局从内陆指向型转向临海指向型的趋势更加明显,海洋经济在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随着国家、省海洋经济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日照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提供了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从战略层面上看,日照市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4月视察山东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将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为黄河流域出海大通道经济引擎、环渤海经济圈南部隆起带、贯通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经济区的枢纽、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相关规划、政策措施随之出台,为加快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建设,发展海洋经济带来了重大机遇。二是从政策层面看,中央和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日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三是从重大项目布设看,省委、省政府实施重点带动战略,规划建设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山西中南部至日照港铁路大通道及 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规划建设,对实施重点带动战略,促进日照总体实力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了重大机遇。四是从体制机制看,鲁南临海产业区综合配套改革,为日照在对外开放、投融资体制改革、土地管理创新、城乡统筹、公共服务等方面大胆探索,提供了机遇。另外,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产业和生产要素产生的“洗牌机制”、“倒逼机制”,这也为产业升级带来了历史性契机。
日照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本世纪之初就提出了“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去年以来,就发展蓝色经济、增创蓝色优势,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进行了重点推进。一是深入调研。2008年底,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主题和实践载体的确定,对城市发展战略目标进行调研,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特色的新兴城市”的任务目标。去年4月以来,又结合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指示精神,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进一步深化对胡锦涛总书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指示精神的认识,明确了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内涵要求,统一了全市上下的思想认识。二是明确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建设海洋特色的新兴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港口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生态建市“四大战略”和对外开放、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推进“港城、港带、港桥、海陆”一体化进程,大力开发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不断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努力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中率先突破。三是规划先行。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日照市蓝色经济区发展总体规划》,对发展的基础条件、总体要求与战略目标、产业空间布局、项目建设、保障措施等提出了具体意见。四是强力推动。市委、市政府成立市蓝色经济区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暨鲁南临港产业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和规划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出台了《关于打造蓝色经济区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意见》,专题召开了蓝色经济区建设工作会议,围绕“一带三轴八区十大产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鲁南临港产业区和蓝色经济区建设。
(一)以科学发展理念引领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建设。引导各级认真学习胡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刻领会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同时,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现代海洋观,进一步形成海洋是国土、是资源、是通道的新理念,海洋是新经济领域、是新的生产和生活空间的新理念,发达的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是推进日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战略选择的新理念。
(二)以规划为龙头指导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建设。把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鲁南临海产业区规划等总体规划,与港口发展、产业项目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专业规划,与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项目、政策等进行有机衔接,统筹港口与城市、陆地与海洋、城乡与产业,努力增强规划的前瞻性、引导性、协调性。着眼于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修编各项发展规划,搭建城市发展新框架,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在深化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完善提升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发展规划和重点地域功能区和行政区的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规,实现从城市总体规划到功能区规划、产业规划,从城市到城镇规划的全覆盖。制定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体系,突出产业规划编制,加强规划编制协调,做好规划的实施及中后期的评估、调整,形成规划组织实施、评估检查的长效机制。特别是抓紧编制完善实施海域使用规划和岸线开发与保护规划、临海产业区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一批海洋经济专项规划,推进资源有效整合,确保合理布局、有序开发。
(三)以重点突破带动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建设。一是做大做强海洋经济。深入实施蓝色经济区建设规划,做大做强临港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等蓝色产业。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积极推动重组工作,全力推进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规划建设。加快发展海洋航运和品牌生态高效渔业,搞好海洋食品、海洋药品、海洋保健品的开发加工,以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为依托积极引进发展高端石化产业,培植壮大船舶修造和海上装备制造业。积极做好新加坡日照海洋城的争取和规划建设工作,建设集海洋科技、海洋教育、海洋产品研制、海洋旅游等于一体的国际海洋城,完善海洋城市功能,彰显海洋城市特色魅力。坚持“港城、港带、港桥、海陆”一体,抢抓“一线三基地”的重大机遇,加大投资力度,新建续建石臼港区防波堤、岚山港区2×30万吨级原油码头等重点工程,不断完善港口功能,增强辐射能力,力争今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跨越2亿吨、集装箱运量突破100万标箱。二是做高做优海洋科技。积极推动企业成为科技研发的主体,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提升高新技术在海洋经济中的贡献率。进一步加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提升全市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三是做新做活海洋文化。积极保护、梳理、挖掘海洋文化资源,加快海洋文化建设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进程,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日照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渔业文化、水运文化、体育文化、旅游文化等特色海洋文化,办好2010年中国水上运动会,积极承办国际高端赛事,不断丰富水上运动之都的内涵。四是做精做特滨海城市。坚持“港城、港带、港桥、陆海”一体化,将城市基础设施和运营服务功能与港口规划建设全面对接。实施阳光海岸整治等重点工程,突出碧海蓝天与山(姿)海(景)天(色)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格,打造精品工程,形成海洋特色城市新亮点。五是优化提升海洋生态。倡树积极的环境理念,在发展中建设环境、保护环境,着力构建海洋生态环境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增创城市可持续发展新优势。
(四)以体制机制创新推动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建设。加大实施对外开放和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力度,积极推进鲁南临港产业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产业发展、海洋经济、财税体制、投融资、要素市场、土地利用、城乡统筹、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形成新的体制机制优势。坚持把日照发展放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全省、全国、亚欧大陆桥、全球的大环境里来思考、定位和布局,进一步充分发挥好资源、区位、政策等优势,加强与各经济区域之间的联系合作,努力实现区域协调联动、互动发展。要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建设,逐步向保税港区发展,为打造中日韩自由贸易先行区打好基础。以青岛海湾大桥海底隧道开通和联合国第五届丝绸之路市长论坛在我市举办等为契机,完善合作机制,加强与青岛、鲁南、中西部腹地城市在区域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建设等方面的合作;面向苏沪,引进先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管理经验,发展总部经济、配套产业。
(五)以领导推动保障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建设。把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及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同时,加强对海洋知识、理论、科技等知识的培训学习,搞好对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加大海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着力培养党员干部的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不断提高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能力和水平。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体系,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强化考核,把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引导到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这一战略目标上来,努力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