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赤潮发现有毒棕囊藻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05-20 22:38:20 

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中国海监飞机和船舶在渤海海域发现大面积有毒赤潮.该次有毒赤潮是6月11日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滨州海洋环境监测站在执行赤潮应急监测时,在渤海湾老黄河口以北海域发现的.当时赤潮区域表层海水呈白色,其分布有条带状,块状褐红色水体,海面漂有大量蚊蝇及小飞虫尸体.经检测,这次赤潮种类为有毒球形棕囊藻,在渤海尚属首次发现.
据了解,棕囊藻有毒,系金藻门,定鞭藻类,在我国南部海域曾多次引发赤潮.该藻球形群体外围具有一层柔软的胶质被且藻体含多糖,当大量繁殖形成赤潮时,含胶质和糖的藻体便紧紧贴在鱼鳃上,影响鱼的呼吸和摄食,致使鱼类窒息,缺氧而死亡;其次,该藻巨大的生物量(尤其是黎明和傍晚时)可造成水体缺氧导致灾害.再加上藻体和藻细胞死亡腐烂后会产生溶血毒素等有毒物质,对水体环境的破坏将持续一定时间,严重时会导致鱼类大面积死亡,尤其对网箱养殖和对虾育苗危害更大.此次赤潮持续时间较短,尚未发现赤潮海域海洋生物死亡.目前,国家海洋局北海监测中心正在对赤潮区附近的主要经济生物进行加密赤潮毒素检验.
今年,北方降水量增多,入海径流量加大,大量污染物和营养物质随河流入海,造成渤海水质富营化加剧,且与石油污染事故增多有关.进入6月以来,赤潮发生海域的天气以晴或少云为主,光照充足,海面风力弱.与往年同期相比,该海域水温偏高2℃左右.因此,海域水质富营养化和气候异常是形成此次赤潮的主要原因.为保证公众身体健康,保障海上正常生产秩序,维护社会安全,北海分局现已启动赤潮应急响应预案,加强对赤潮发生海域的跟踪监测,监视,确保受赤潮毒素影响的海产品不流入市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