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 互惠 互信——中日关系的三个关键词

来源:冯昭奎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8:24 

资料图片:4月1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东京共同出席中日经济高层对话机制启动会议。 新华社记者樊如钧摄

战略高度

从战略高度处理两国关系,首先意味着两国都要从本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出发处理两国关系,摆脱诸如"个人信念"、"从感情出发"等缺乏基本外交常识的政策理念。对于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问题,能淡化就淡化,尽量不激化矛盾。

从战略高度处理两国关系,还意味着给予对方国家以准确的战略定位,与对方平等相处,相互承认对方的大国身份和国际地位。与此同时,认同两国战略目标与战略利益的共同点,即以为亚洲、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作为共同的战略目标。

当然,中日两国的国家利益在基本面具有共同点的同时,也有相互矛盾的侧面。从战略高度处理两国关系,意味着必须摆正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全局"就是两国关系的稳定和发展,"局部"就是两国之间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正如周恩来所指出,中日两国应该"求大同,存小异"。也正如邓小平所指出:中日两国要友好要合作,这是历史赋予我们双方的使命,也是当前现实赋予我们双方的使命。不管中国谁当政,也不管日本谁当政,都不能违背这一点。中日友好"这件事超过了我们之间一切问题的重要性"。无论是历史问题,还是东海问题等,我们都应以这样的指导思想来妥善处理两国友好与"两国之间的问题"这一对关系。

战略互惠

所谓"互惠",就是双方在相互交往中既注意从本国利益出发,为本国争取利益,也须适当地顾及对方的利益。环境问题的尖锐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日两国相互取长补短的余地加大,也为中日发展战略互惠关系提供了极好的条件。

首先,环境问题的尖锐化使得地理上非常接近的中日两国具有很大的、不分你我的共通利益。可以说,环境利益是中日两国"战略互惠"的最大亮点。日本对中国的环保和节能事业提供帮助,也有利于日本自身的环境保护。

经济全球化的进展,促使中日两国利益越来越相互渗透。比如,在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中有日本的GNP(国民生产总值),即日资企业在中国创造的附加价值,反之亦然;在中国的能源消费中有日本的能源消费,即日资企业能源的消耗,反之亦然。

中日地理接近,因此,经济上相互取长补短的余地非常之大。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日本政府向中国提供了巨额的经济援助,使两国的经济互补性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近年来日本经济恢复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华出口的增加,甚至有的日本经济专家将日本对中国出口的增长称为"中国特需"。在日本的2006财政年度(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中,中国(不包括香港)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如果算上香港特别行政区,中日贸易额早在2004年就已超过日美贸易额)。正如有的日本政治家所指出的那样,"日中的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离了谁都不行"。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关系是双赢的关系,而非"零和"的关系。中国不断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大国,对日本来说是有利的;日本经济走出"失去的十年 ",对中国来说也是有利的。

随着中日政治关系的改善,两国在政治上也可能日益展现"战略互惠"的前景,比如,两国加强在刑事、司法方面的合作,打击跨国犯罪和偷渡走私,既有利于日本社会的安定,也有利于树立中国人在日本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双方人员的有序往来和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两国在安全领域的相互交流的发展则对实现中日"和则两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反恐、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预防传染病蔓延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方面的合作,具有极为现实和紧迫的意义。

另外,经济、政治、文化、安全等领域的"战略互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比如,在东海问题上,双方达成共同努力使东海成为和平、友好、合作之海的政治共识,将东海开发与东海划界问题剥离开来,可望大大促进经济上的战略互惠。双方扩大人员来往,既有利于经济上的"战略互惠"(增加双方旅游业的收入),也有利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认识和理解,因而可望促进文化上、政治上的"战略互惠 "。

战略互信

一般来说,国家间经济往来的扩大和相互依存的加深,有助于减少或缓解政治、安全领域的矛盾、摩擦和冲突。但是,出于政治和安全的考虑,人们在经济交往中更看重的往往不是自己获得了多少,而是对方获得了多少,总担心对方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会转化为军事实力,从而对自己的安全构成威胁。

笔者认为,为了增强中日的战略互信,消除两国之间的战略误判,主要需要解决三个问题:其一是正确对待对方国家的崛起。日本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和平发展,成为最先实现和平崛起的亚洲国家;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持续的经济发展,也开始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

其二是认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可以而且必须和平共处,不应通过"抹黑"对方国家来散布对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怀疑和不信任。

其三是通过认真解决历史问题,真正实现历史和解。确认加害国不会重复历史错误,而受害国要求正确对待历史也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如果日本将和平崛起中的中国视为威胁,而中国等亚洲国家又对走向"普通国家"的日本是否会复活军国主义心存不安和疑虑的话,必然导致中日之间的相互信任感下降。

中日之间需要发展一种"信任文化",要努力在两国之间形成"信任增加信任"的良性循环,走出"不信任刺激不信任"的恶性循环。在这个方面,两国领导人互访以及伴随领导人互访而展开的浓密的信息交流,包括访问前的外交和舆论准备、与领导人访问伴行的政经文各界人士的接触、领导人与对方国家政界、媒体乃至广大人民的直接对话、对方国家和本国国内的舆论反应,等等,必将改善两国关系的气氛和增进两国相互理解,并且会产生一般性互访接触所无可比拟的效果。当然,强调领导人互访的意义,决非看轻民间交往的重要性。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经过来看,"民间外交"在促成田中角荣首相的访华和中日邦交的恢复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属于人民的中日友好关系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中日友好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

发展中日关系为了谁?它不是为了哪个超级大国的什么全球战略的需要,不是为了哪个政党增加选票和提高支持率的需要,归根到底,是为了人民,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两个近邻大国的人民彼此和睦相处的真诚而朴素的愿望之所在。与此同时,一个稳定、健康发展的中日关系也符合亚洲各国人民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利益。

发展中日关系依靠谁?当然要依靠两国人民。正是中日两国人民创造了中日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推动了1972年两国邦交正常化,谱写了中日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近来中日关系趋于好转归功于谁?尽管明智的政治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是明智的政治家体察民意所采取的行动。在去年11月28日《日本经济新闻》发表的舆论调查中,在有关"日本最需要加强关系的国家是哪国"的问题上,35%的受访者选择中国,该数字超过了选择美国的33%。任何有头脑的政治家不能不在两国关系问题上做出顺乎民心的决断。归根到底,中日关系好转归功于中日两国人民。正是中日两国人民强烈要求改善两国关系,才促使两国关系"雨过天晴"。(冯昭奎)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