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正以高效生态为主旋律,转方式、调结构,在黄河入海口描绘壮丽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新画卷。就东营如何携高效、生态双引擎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创造一种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等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共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
记者:新一轮黄河三角洲开发热潮正在东营大地上展开,请您介绍一下新进展和新特点。
张秋波:当前,东营处在实施国家战略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关键时期,我们靠打好两大攻坚战,让这块沉寂已久的土地迅速成为发展的热土。
一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打好高端提升攻坚战。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着力改造提升石化、轮胎、造纸、纺织等传统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和石油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优化升级。近两年实施工业改造升级项目1660个,完成投资108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5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86%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突破文化旅游业,重点建设黄河口生态旅游、黄河水城旅游、孙子文化旅游三大旅游区,打造唯一性旅游目的地。同时,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二是以“四区一城”为重点,打好重点带动攻坚战。把东营东部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作为重点突破区,集中布局“四区一城”,促进优势产业崛起,带动全市经济优化升级。“临港产业区”,着力打造现代化工产业基地,已引进实施中海油物流园等过亿元项目18 个。“高端产业区”,集中建设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高端产业集群,近三年来引进总投资 453 亿元的过亿元项目 60 个。“生态旅游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湿地公园已建成投用并向游客开放。“生态高效农业区”,已完成投资 3.4亿元,现代渔业示范区已完成 4.1 万亩起步区和 3 万亩养殖区,今年完成 10 万亩海参养殖区建设。黄河水城,近三年已投入 34亿元实施了广利河综合治理和文化公园等景区建设,初步形成了水城景观,正在实施深度开发。
记者:在“转方式、调结构”中,东营是如何利用高效、生态双引擎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创造一种全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模式的?
张秋波:调整产业布局,发展高端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是东营目前急迫的任务。我们要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使黄河三角洲走出一条独特的绿色发展道路,把这片祖国最年轻的土地建设成一片净土。为此,我们把生态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加快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着力构筑五大生态系统:一是“三网”绿化系统,加快实施林网、水网、路网于一体的“三网”绿化工程,目前已投入 23.8 亿元,完成绿化面积 72.4 万亩。二是湿地生态系统,编制完成了湿地修复规划,启动实施了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和刁口河流路生态调水。三是资源循环利用系统,25 个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已有20个建成投产,“林纸一体化”等8 个循环经济链条不断完善。 四是新能源开发利用系统,重点发展高水平风力和太阳能发电,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和生物质能,发展农村沼气,风电投产并网装机容量年内可达 45万千瓦。五是低碳排放技术应用系统,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我们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和中心环节,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孵化面积已达 33.9 万平方米,中科院烟台海岸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机构已入驻,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油区环境污染治理两个战略联盟成为全省首批示范联盟,新组建石油装备等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及“生态谷”,规划建设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青年创业基地和科技教育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