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所召开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专题讨论会

来源: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8:27 

日前,由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实验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的“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的专题讨论会”在海洋研究所举行。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主任李铁刚研究员作为召集人与主持人此次会议,秦蕴珊院士和相关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参加了专题讨论会。

李铁刚研究员首先作了主导性发言,并向与会人员介绍了科学院拟建深海环境模拟装置的基本情况。他指出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的研究工作,是近二、三十年才开辟的新领域,是海洋科学中无可争议的学科前沿,召开本次专题研讨会的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海洋所学科优势,给科学家提供跨学科的交流平台,沟通国内外相关工作的进展,找准开展下一步工作的制高点和切入点。

在随后10多位科研人员分别做了研讨报告中。肖天研究员从生态学意义方面,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做了“深海细菌的作用”的报告,重点介绍了深海趋磁细菌的研究进展;吴时国研究员就油气地质勘探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浅水流(SWF)灾害,做了“深水油气地质勘探开发环境模拟”的报告,提出进行浅水流形成机理及其模拟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进行浅水流灾害预测;李富超结合实验室在基因和产品方面的优势,构建深海沉积物的元基因组文库,进行一系列相关功能基因及基因簇的解析,介绍了实验室在深海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进展,秦松研究员作了就这一研究做了补充;阎军研究员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系统地介绍了深海调查技术,包括载人潜器,ROV AUV,深拖技术,海洋声学,现场观测技术,多波束测量,取样技术,定位技术等;宋林生研究员提出了深海研究的科学问题,及海洋研究所具备的条件和优势,希望在深海生命形式和生命过程(生命起源、特殊生命过程认识及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开展系统的研究;栾锡武研究员从两个具体研究实例——冲绳海槽和鄂霍次克海海底冷泉,做了“海底冷泉的资源环境效应”的报告,介绍了冷泉形成的地质背景、声学证明及生物和物理成因,以及其在能源、环境及生物学方面的意义;党宏月研究员从海洋生命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同进化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实验室在海洋地质微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发现的反硝化新属细菌,海洋微生物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作用分子机理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研究,并提出在海洋研究所建设深海环境模拟装置;曾志刚研究员介绍了深海热液的相关工作进展,提出了铁氧氢化物的形成机理,通过东太平洋海隆沉积物元素分析,获得环境的氧化和还原态势,并推测是微生物活动的原因导致元素变化,希望通过实验室模拟,获得证据,解析深海环境生命过程。

秦蕴珊院士在总结发言中认为,海洋研究所在深海极端环境研究方面,刚刚开始,有一定困难,但有了一个较好的开端,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他希望海洋研究所在深海极端环境研究方面,抓住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的关系这一中心任务,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强化人才培养和建设经得起考验的团队,深入做好深海研究工作。

本次专题讨论会集中了海洋研究所地质、生物和生态学方面的专家,是继2006年海洋研究所三个重点实验室联合召开有关深海科学研讨会以来,举行的又一次重要学术活动。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在生命起源和进化、地球系统进化和演化、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海洋生物技术开发利用的研究,整合地质科学和生物科学,阐释深海极端环境和生命过程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交流,并对中国科学院深海研究基地建设,深海模拟装置及先进的海上样品及数据采集系统建立,提升中国科学院在深海极端环境领域的研究地位献计献策。专题研讨会议为科学家沟通研究进展,加强学科交叉,把握未来研究重点提供了重要的研讨平台,对海洋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部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