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确立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发展方向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低矮简陋的平房变成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昔日狭窄不平的蜿蜒土路被条条宽阔平整的沥青大道替代,曾经杂草丛生、淤泥堆积的海边滩涂幻变为环境优美的海滨生态景区,曾经高低不平的废弃石塘摇身成为景色怡人的公园,片片绿地尽染港城大地……日照市,这座魅力日益彰显、海洋特色日渐突出的新兴城市在齐鲁大地上脱颖而出。
但是,1989年日照成立地级市时,建成区面积只有13平方公里,园林绿地总面积只有1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0.7%,道路长度49公里,自来水普及率90.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治污项目和集中供热、管道燃气等项目均为空白。
二十年来,日照市不断加大对城市的投入、建设和改造力度,坚持综合配套、适度超前的原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206亿元,加强了道路、公园、广场、给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集中用于解决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城市载体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时至今日,日照市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到70平方公里,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达113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9.22平方米,道路绿化普及率达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24%,城市道路长度达1187公里、面积1327万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22.55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4.27标台。市民都由衷地发出这样的心声:“我们的城市长高了,变靓了。”
二十年来,日照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强化规划的“龙头”意识,把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抓紧抓好,科学编制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为适应设立地级市后的城市发展需要,该市于1991年聘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起点编制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94年8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复实施。2003年起,又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日照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
在这二十年的发展建设中,日照市政府成功探索实行了规划集中统一管理和科学民主决策,理顺了规划区内的规划管理体制,实现了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成立了由公务人员、有关专家和社会各界代表组成的城市规划委员会,健全了规划技术初审、专家评审、规划委员会审查、政府审批的规划决策机制。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做到重大问题不听专家意见不决策;建立了规划公示制度,重要地段、重要建筑的规划设计方案均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做到重要事项不听群众意见不决策,促进了规划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效地提高了决策水平,维护了公众利益。
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建设主管部门高度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行规划全程管理控制,严格执行“一书两证”制度,加大规划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行为,使城市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日照市二十年来城市发展的轨迹可以发现,城市规划的完善和改进是一脉相承、循序渐进的。先后进行的四次修编,确定了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及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任务目标,形成了较为科学的功能分区、畅通的交通网络、完善的绿地系统。高起点、大手笔的规划,构筑了现代化城市框架,确立了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发展方向。
日照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杨军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内涵要求,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滨海文化名城为重点,大力实施“四大战略”和“双轮驱动”,加快推进“港城、港带、港桥、陆海”一体化进程,大力开发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海洋科技、海洋文化、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环境,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民生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积极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新型、和谐型城市,不断提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努力把日照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新兴城市。
“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提出,高度概括了日照的城市特质,更集中突出了日照城市品牌的精神内核。加快建设海洋特色新兴城市,要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坚持港口、产业、城市、陆海、生态“五位一体”,以建设鲁南临海产业区和大型钢铁精品基地为依托,遵循“项目-基地-平台-城市”的战略模式和“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发展方向,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今天的日照已经建设成为拥有亿吨大港的港口城市、最适宜人居的生态城市、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的旅游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