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的先天资源不足,不管从事任何行业都是困境重重,唯一不缺的是潮间带,据澎湖县记载,全县的岛屿退潮与涨潮时盈长多达三十七平方公里,潮间带所占的面积相当广阔,各种海中生物的数量非常丰富。
小时候常在潮间带玩耍,潮间带的礁岩区或珊瑚区是海中生物的天堂,有了这片土地,各式各样的生物马上活跃起来,少了这片乐土,生态立即失色。
看著蔚蓝海水,潮来时,在微风轻吻之後,微动涟漪,皱起鱼鳞般的脸颊,水平面浮出一丝丝的笑容,在阳光下银光闪闪,令人心旷神怡;潮去时,潮间的彩土一寸寸被沥乾,海蚀平台、玄武岩砾石、岩石、岩墙、泥滩、珊瑚浅坪区、石墩、如小火山的藤壶,逐渐露出脸庞,所有生活在此潮间带的生物,开始活络起来。
寄居蟹为异尾蟹类,属节肢动物,节肢动物在动物界中为数量最庞大的一门,常见的寄居蟹有精致细螯寄居蟹、光螯硬壳寄居蟹、珊瑚细螯寄居蟹、斑点真寄居蟹、灰白陆寄居蟹,它们都是生长在潮间带的礁岩区、珊瑚礁区、沙泥底质与海滨的灌丛。
抓寄居蟹是最轻而易举,因为它撼著重重的壳,导致行动不便,眼睁睁的让人给逮著而无力反抗,不若招潮蟹活动自如,每回抓它时都得绞尽脑汁。
寄居蟹有个特性,遇有人抓它或跌落时,死命缩进壳内,只留左右螯守在壳口,一动也不动迳自装死,暗付要煎要煮随你意,任你如何请,它就好像尽忠职守的球门守将,硬是不卖帐,这一招确实厉害,谁也奈何不了它,可是它确没想到我比它聪明,使出一招《火烧红连寺》硬是把壳内的它逼出来,我把捡回来的寄居蟹,一个一个翻身排在被太阳晒烫的柏油路面,顷刻间所有寄居蟹不约而同探头出来,用尽吃奶的力量死命奔跑,生怕一个不小心被烤熟,这种逃命的跑法像极奥运马拉松赛跑。
寄居蟹的种类很多,形状也不尽相同,然而不外乎左螯大於右螯,右螯大於左螯或左右两螯大小均等,它们统统都是无壳蜗牛,绝对没有所谓的例外,它们一生之中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找壳」。
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先天不足的限制,没有坚硬的外壳保护,所以它必须每天撼著借用的沉重包袱,游走於潮间带,继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居住的外壳,在高低不平的礁岩、砾石间穿梭,偶而一个不留神,还会连滚带爬摔落到像月球表面的坑洞,又得费一番功夫攀爬,这样的动作和过程,不为什麽只求再找一个新家。
寄居蟹的一生就是这样,为了找壳还是找壳,根本不可能有具体的作为,唯一可行的是借著找壳的机会,寻找个像样的外壳,满足自身的虚荣心。运气若好取得漂亮的别墅,借机炫耀一番,运气不好,破屋也得将就,总比找不到壳,而穿著国王的新衣到处丢人现眼。
面对著寄居蟹找不到壳的窘态,不禁想到「适婚年龄」的人,在遍寻不著对象时,著急的模样,是不是也和它们一样,随随便便找个凑合凑合,其实不然,寄居蟹可以不断的换壳,人是不可以的,除了要面对异样的眼光与嘲讽,有时还得接受媒体无情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