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对外开放大型宣传活动之韩国篇

来源:威海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2:46:31 

“金桥轮”开启了威海对外开放的新航程。

20年,“金桥”飞架展宏图

——威海对外开放大型宣传活动之韩国篇

编者按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20年前的916日,自韩国仁川出发的“金桥轮”抵达中国威海,第一个开通了中韩之间的海上航线,见证了中国对韩国开放的进程,也一举开启了威海对外开放的新航程。

20年来,威海充分利用区位比较优势,向解放思想要出路,以开放总揽发展全局,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先是大力实施“借韩兴威”战略,在迅速打开对韩开放局面的基础上,又提出“巩固韩国、突破日本、提升东盟、拓展欧美和非洲”,加快推进“三个转变”:由利用国内外资金向利用国内外资源、技术、管理和智力并重转变,由追求出口规模向追求出口质量和品牌转变,由“引进来”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转变,开放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20年开拓进取,威海在参与全球化、现代化的潮流之中,成功化解了地处陆路交通末梢的劣势,增创开放前沿的优势,将区位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成就了从一个滨海小城到经济强市的跨越。

值此“金桥轮”通航20周年之际,威海市商务局、威海报业集团共同举办“赢在威海:威海市对外开放大型宣传活动”,着重回顾威海对外开放特别是对韩开放20年来的成就,以期推动威海外经贸在新时期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浩瀚碧海,涌流日月。

93海里,船舶航行仅需一晚,然而,有时却需近半个世纪才能抵达。这就是中国威海到韩国仁川的距离。

1990916日,自仁川出发的“金桥”轮抵达威海,这艘客货滚装班轮仿佛穿越了时空,率先在中韩两国间搭起民间贸易的海上通道。它的出现比中韩建交早了两年。

20年波飞浪涌,威海以“金桥”轮搭建“金桥”,奏响对外开放的崭新乐章,强力推进“借韩兴威”战略,闯出一条快速高效的崛起赶超之路。

截至20106月,威海已开通至韩国海空航线12条,每周41个航班。在威海投资的韩国企业已达1300家,占全市外商投资企业的65%,实际利用韩资18亿美元,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的56%,对韩进出口占全市进出口总额近40%……在这些韩资企业看来,一个日新月异的威海,一个更加开放的威海,始终是潜力无限的投资热土,而一个个韩资企业的创业梦想,也装点了威海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光辉历程。

开通“金桥”,吹响对外开放的强劲号角

放眼今日威海,客、货班轮每天来往于威海港与仁川港、平泽港和群山港之间;空中飞行时间仅42分钟的威海———首尔航班每天起降;韩资企业遍布城乡;一大批店堂的招牌用中韩两种文字书写;韩国服装城、韩国小商品城、韩国料理店比肩而立;练歌房的卡拉OK厅唱着韩国歌曲……目前,已有近3万韩国人常年在威海学习、工作和生活,占在威海外国人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每年来威海旅游的韩国游客达15万多人次。

威海的强大“韩流”源于“金桥轮”。1987年,国务院批准威海成立地级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一切政策。此时改革开放已是第9个年头,沿海开放城市达14个,其招商引资、开发开放如火如荼,而“威海的对外开放还未破题”。

威海“破题”的方向指向韩国。审视区域定位,威海的决策者们意识到,刚刚起步的威海要尽快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就应该大做韩国的文章。韩国在历史上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与威海更是一衣带水。韩国的华侨有80%是威海人。利用威海的地缘优势,开通对韩海上通道,积极开展对韩民间贸易,大力引进韩国的资金、设备及先进的管理手段,并吸引大批韩国企业到威海投资创业……一个“借韩兴威”的战略构想很快酝酿成熟。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双方尚处于隔绝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两国经贸往来均通过日本、新加坡等中转进行。

历史潮流总是奔流向前。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已经敞开,与威海海上最近距离仅93海里的韩国,急切关注着这方充满希望的土地,寻找着投资创业的机遇。

几经辗转奔波,1990812日,中韩两国8家公司合资兴办的威东航运有限公司宣告成立。

中韩的首航仪式定在1990915日,出发仪式在仁川举行。时任韩国自民党总裁的金泳三兴致勃勃地为“金桥”轮剪彩。

1990916日,“金桥”轮犁开碧波,在金色阳光中抵达威海港,威海人的开放梦想也同时抵达!这标志着中韩之间的第一条海上航线———威海至韩国仁川线开通,中国第一个对韩开放的窗口从此打开。

“中韩海上航线的开通,意义难以估量。”海外传媒浓墨重彩地予以报道。

“金桥”轮的开通,唤起青春威海的拓荒激情,激起青春威海腾跃的力量,一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广阔的发展空间展现在威海面前。

矗立于崭新的起跑线,威海人心潮澎湃,意气风发,满怀憧憬地迎接着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春天。

借力“金桥”,追逐“借韩兴威”的繁荣梦想

借得东风便,扬帆好行船。“金桥”轮的开通无疑成为威海开放型经济的里程碑,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借韩兴威”成为威海人顺势而为的战略抉择。

威海借机提出对韩经贸“五个一”的思路,即实施一个战略:“借韩兴威”战略;办好一个通道:威海———仁川海上黄金通道;搭好一个舞台:中韩经贸洽谈会;建设一个基地:韩国在境外的加工装配、观光、度假、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优化一个环境———仿真式投资环境。

此后,无人料及,韩资企业接踵而至的速度会如此之快。“金桥”轮通航前,威海只有3家中韩合资企业,至19938月底,韩资企业已达100多家。由于这些企业大多从事来料加工,对船期要求严格,“金桥”轮以其最短的航线和运输及时的优势,成为这些合资企业货物运输的最佳选择。

1992824日,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从此,中国与韩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全面展开。韩国驻中国大使表示,威东的通航加快促进了邦交的步伐。得地利之优势的威海、山东更是当仁不让,对韩贸易与合作大步走在了全国前列。

威海,不再是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封闭小城,而是一个向世界敞开的窗口,是一个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活力四射的城市。

1993年,威海积极争取国家批准,获得中韩经贸洽谈会举办权,自此一办就是八届,一举奠定了威海对韩经贸“桥头堡”的地位。

20017月起,威海又相继在韩国举办(汉城)威海投资贸易洽谈会、(釜山)威海投资环境说明会等,引起了韩国政界、工商界、企业界及有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借韩兴威”,威海对韩招商层层推进。在韩国设立招商办事处,全力构建对韩招商网络;从活动招商到以商招商,从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到文化招商,多层次、高频率的对韩招商取得丰硕成果。

“借韩兴威”,威海发力加工贸易,打造面向韩国的开放性加工装配基地和出口基地。曾经是威海最落后的乡镇之一的荣成市港西镇,通过全力发展对韩加工贸易,一跃成为威海经济强镇,2004年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即超过7000万美元;荣成市崖头镇的马家庄村,仅有200户人家却引来10多家韩国独资企业……今年上半年,威海加工贸易对韩进出口21.8亿美元,占全市对韩贸易总额的82.9%

“借韩兴威”,威海力促产业提升。借助于早期打下的良好基础,近几年,威海抓住三大基地和五大产业群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的机遇,在全市范围内重新进行主动承接韩国产业转移的产业布局重组,赢得了进一步扩大对韩开放的主动权。

威海造船及零部件产业区域集约化发展格局不断完善,这与韩国造船企业的投资密不可分。早在200011月,韩国三进株式会社就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在经区崮山镇皂埠湾成立了威海居龙船业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总投资8800万美元的威海三进船业有限公司。该公司集设计、研发、加工、总装和配套生产于一体,去年生产的汽车运输船可装载6700辆汽车,是目前中国建造的最大汽车运输船。随后,韩国伽耶重工、三星重工、智源造船等多家国际著名造船企业,纷纷落户威海。具有先进水平且实力强大的韩国船企的进驻,不仅为威海造船业带来大量的资金和丰富的经验,同时形成了一种“洼地效应”,吸引了更多资金汇入威海,也大大提高了威海造船业的知名度,为威海实现打造国际造船基地的梦想注入了活力。

以韩资企业为核心的电脑及电脑周边设备产业集群日具规模,集聚效应十分明显。三星电子一家企业就带起了从配件到整机相关配套的80多家企业,总投资1.5亿美元,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打印机产业链。威海世高光电子有限公司8年来7次追加投资,2008年针对严峻的外贸形势成功开发高科技LED照明产品,2008年企业销售额仅比2007年下滑3%左右,今年预计将实现销售额234640万元,同比增长40.36%;今年泓淋电子二期扩建,总投资2200万美元……

韩国企业对威海的关注点已不仅仅局限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渐成其新的发展方向。锦湖韩亚、成宙生态植物园、威东航运市场运作良好;预计“十一”投入运营的威海乐天玛特超市项目,由韩国第五大集团乐天集团负责经营,致力打造威海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韩国品牌大型购物广场;韩国正土集团投资的全资子公司———威海正土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布子威海,开发韩国城项目,成为目前威海市区唯一一个外资房地产开发项目……威海现代服务业因之增添了许多新鲜的元素。

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威海引进韩资项目的质量不断提升,产业层次不断升级。

截至目前,已有1300家韩资企业在我市投资兴业,实际到位资金18亿美元,其中投资总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韩资项目有62个。韩国企业投资热点由初期做贸易的居多到目前集中在电子、机械、服装、轻工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2007年,在威海市建市20周年“创业功臣”评选中专门设立了一项“特别贡献奖”,获奖的是17名外商,获奖条件是:实际投资额2000万美元以上或近5年缴税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以及在扩大威海对外交流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其中韩国客商占了11人。

20年岁月流转,当年的一条小船驱动了威海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大船,使得威海引进了先进设备和管理技术,扩大了与韩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逐渐成为韩国在华投资的重要聚集区和韩国商品集散地,迅速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韩国企业也借助威海这条宽广的跑道,实现了在新市场的腾飞。

更令人振奋的是,今年97日,中国与韩国在威海正式签署《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协定》及其议定书。根据协议,从明年开始,威海港、龙眼港、石岛港与山东其他3个口岸将在全国率先尝鲜陆海联运,这条“海上高速路”无疑将负载起威海对韩开放更快捷的航道!

[NextPage]

搭建“金桥”,开拓友谊与和平的全新航程

人们亲切地称“金桥”轮为“国际使者”,因为她不仅架设起了中韩经贸合作的“金桥”,更架设起了中韩两国乃至世界人民和平与友谊的“心桥”。

20年前“金桥”轮鸣响的那声汽笛,成为当时东北三省180万朝鲜族人的福音,而对于在韩国的2万多华侨来说,他们的思乡情结也从那一天起逐步舒解。

于是,国内的人们奔走相告,纷纷申请护照,办理签证,然后登上“金桥”轮前往韩国寻亲访友,打工挣钱。而曾经无数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韩国华侨则挈妇将雏一次次踏上“金桥”轮,一次次回故乡寻根认祖,访亲问友。祖籍烟台牟平、在仁川居住了40年的老华侨贺先敏说:“没有通航前,我回国探亲得绕道,花5天时间才能到威海。现在17个小时到威海,20个小时就到家了。”统计显示,运行短短两年,到199278日的第188个航班,“金桥”轮已输送了12万人次旅客。

韩国人也愈来愈感受到在威海生活的安逸,这里设有韩国人门诊,看病很方便;有了韩语报纸和电视,这对韩国人了解中国带来了便利;设有韩国国际学校,这些学校里开设了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主要采用韩国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此外也注重学生中文及英文的教学与培养。目前,仅在威海市中小学就读的韩籍学生就有1300多人。

许多韩国人已举家搬到了威海:丈夫在韩资企业上班,妻子办起了餐馆、文具店、食品店、酒吧、美容院或料理家务,全家人也都不忘努力地学习中文……韩国人和威海人以邻居的姿态互相融入对方的生活。

如今,“金桥”轮开辟的这条“黄金水路”,已成为我国第四大海上出入境通道,山东乃至东北、华北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客商都纷纷借助这一便捷通道,拓展业务。多方经贸往来频繁,带动了旅游、文化、观念的交流和沟通,中韩两国乃至更大范围内人民的文化与友谊在沟通中深化。

20年流光飞逝,今日威海,登高望远,正加速推进对韩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与韩国携手开拓合作发展的新航程。

为开放型经济护航

——全市口岸发展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王玲

今天,威海港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日子——伴随着威海至仁川客货班轮顺利驶抵威海港,“金桥轮”,这座沟通中韩两国的“金桥”迎来了她20岁生日。

而在不久前,中韩陆海联运汽车货物运输项目在这里成功开启。威海口岸人以最简捷的手续、最快速的通关速度,再一次在对外开放合作中挥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市口岸办主任王大虎不无感慨地说:“口岸是威海发挥地缘优势、加快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不断扩大口岸开放、发挥口岸集群功能,提高通关效率、更好地服务企业,让口岸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是口岸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责任。”

构建大平台,扩大口岸开放

近年来,从推进港口设施和查验配套设施建设入手,全市口岸各单位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精诚合作,积极投入,大手笔、大气魄开展了口岸建设,勾画出未来威海口岸发展的新蓝图。

———总投资2.2亿元的威海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接近尾声,将使现有机场规模扩大一倍,由地方机场逐渐构建起半岛城市圈的“国际空港”;

———总投资16亿元的威海港三、四期工程及国际客运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加速了港口资源的布局调整;

———威海湾、龙眼湾、蜊江湾、石岛湾、靖海湾、南海(张家埠)新港湾、乳山口湾7大港区,如同一颗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近千公里海岸线上,初步形成了配套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港口开放大格局。

数字印证成效,截至目前,我市共有一类开放口岸4个,一类口岸作业区2个,临时开放作业区7个。短短20年,我市从“零”口岸开放发展成为山东乃至全国开放口岸密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加快织密国际航线网络,积极构建对外综合交通物流体系,全市口岸人把航线建设作为口岸工作的重要生命线。

7月中旬,威海至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旅游包机顺利通航。这是威海机场继开通韩国首尔、釜山两条国际航线之后,以包机形式开通的又一条(临时)国际航线。

伴随一批集装箱国际航线的开通,全市海港口岸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建立了贸易往来,一个通达世界各地,辐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海上直航和中转运输体系正在形成。

实施大通关,提高服务水平

在威海口岸人看来,最大限度释放口岸效能,实施“大通关”工程,是变口岸优势为经济强势的强力支撑。

为此,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船检等驻威各联检查验单位,加强与口岸主管部门、政府涉外部门、金融服务部门和外贸企业的内外对接,合力唱响了“货畅其流、客乐其行”的主旋律。

在威海通关业务现场,记者看到,这里的出口货物报关单被分拣为“低风险快速放行”、“低风险单证审核”和“高风险重点审核”三类,这一措施使平均通关时间由原来的36分钟缩短为6.3分钟。

威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启动“通关单联检核查”监管模式,对法定检验的进出口商品实行通关单与报关单电子数据的联网核查。

威海海事局建成了我省首家海事政务大厅———集业务受理、审批、咨询于一体,实现了网上业务受理、业务咨询、政务公开和互动交流一体化服务功能。

威海边检站建立口岸稳定预警预测机制、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全力维护口岸安全稳定。

随着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5+2”不间断通关,“无纸通关、网上支付”,“口岸直通”、“三电工程”,“诚信企业”、“诚信船舶”等新举措广泛推开,赢得中外旅客、社会各界的好评,口岸工作实现了多年“零投诉”。

开展大服务,力促经济发展

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所需的橡胶原料全部从东南亚国家进口,企业凭这些国家签发的原产地证书可以享受“零”关税政策。“在海关的帮助指导下,今年以来,我们共申请享受税款优惠5892万多元。”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这是口岸综合管理为外贸企业带来实惠的一个缩影。

近两年,全市口岸综合管理部门和查验服务部门着力打造一个高效、文明、通畅、安全的通关大环境。检验查验部门还积极提供技术、信息和政策服务,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理利用WTO规则注入一剂推动力。

去年6月,乳山造船有限公司建造的新加坡籍拖船顺利完成即将交付外方船东,而按照规定,新船需要到开放水域泊位才能进行交付,企业也要为此承担一笔很高的费用。针对这一情况,威海、乳山两市口岸办与查验单位协调配合,按照“特事特办,一船一议”的原则,为交付船舶办理了出境手续,为企业节省转港费用100多万元。

开放港口的增加,开通航线的增多,口岸功能的优化,通关环境的和谐,通关的便捷高效,使口岸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连年快速增长。去年,全市海空口岸累计完成港口吞吐量4118.4万吨,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917万吨,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6万标准箱,完成出入境旅客76.3万人次。威海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威海边检站、威海海事局分别多次被授予国家或省级“结对共建”先进单位,威海口岸荣获省级先进口岸“七连冠”。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