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赤潮突现渤海湾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15-05-20 22:46:49 

国家海洋局披露,在我国渤海的两处海域,近日接连发现有毒藻类赤潮,总面积近5000平方公里。如此大面积的有毒赤潮,在渤海海域尚属首次发现。截止到昨天,天津海域出现的赤潮仍在持续,而山东老黄河口附近海域的赤潮已基本消散。目前,国家海洋局和有关部门已经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受赤潮毒素影响的海产品不流入市场,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渤海首现大面积有毒赤潮
国家海洋局环境保护司监测预报处的资料显示,本月11日和12日两天,中国海监飞机和船舶接连在渤海海域发现大面积有毒赤潮。
6月11日监测发现,山东老黄河口附近海域水色异常,呈黑褐色,间有红棕、绿色,条带及块状分布,面积约为1850平方公里;12日,该海域颜色渐变为褐红色,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与11日相比,赤潮颜色变浅,面积缩小,并向东漂移约40公里。赤潮发生区水体表面存在大量漂浮物,主要是蚊蝇及小飞虫的尸体,呈黑色小团状,水体中浮游植物优势种为棕囊藻。老黄河口附近海域是山东省重要的贝类增殖养殖区,赤潮的发生,对贝类养殖构成威胁,但目前尚未出现贝类大量死亡现象。
6月12日,在天津塘沽附近至渤海湾中东部及北部海域,又发现了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的赤潮。经检测,主要赤潮生物为米氏凯伦藻。天津市海洋局环境处的薛女士介绍说,赤潮主要在天津大沽锚地东南方向发现,他们立即把有关情况向国家海洋局和天津市政府作了汇报,并向赤潮应急监视监测网的成员单位天津市水产局、环保局、海事局等做了通报。目前赤潮离岸边还有十几海里,因此没有对近岸水产品养殖区构成影响。天津市驴驹河有个贝类增殖养殖区是赤潮监测区,目前还没有监测到赤潮出现。 据介绍,引发此次赤潮的棕囊藻、米氏凯伦藻均属有毒藻种。1995年,米氏凯伦藻曾在香港海域引起大面积赤潮,当时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研究员郭皓告诉记者,以前,渤海海域也曾出现过赤潮,1998年发生的赤潮比这次面积大许多,但那次不是有毒赤潮。渤海海域过去也曾零星出现过有毒赤潮,但面积都非常小,一般只有六七平方公里,对海洋生物基本不构成威胁。这场有毒赤潮是渤海首次出现的大面积有毒赤潮。
两种毒藻对鱼虾威胁较大
赤潮引发海洋生物死亡的原因分为两种,一是物理性的,一是化学性的,通俗地讲,前者是把生物憋死,后者是把生物毒死。所谓物理性原因,是指赤潮中的藻类密度非常大,鱼、虾、贝等生物处于赤潮中,其腮就会被藻类粘住,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而引发赤潮的藻类在大量死亡后,在其尸骸的分解过程中又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这又会进一步引起鱼虾、贝类的死亡。
专家介绍说,引发此次渤海赤潮的棕囊藻和米氏凯伦藻,其产生的毒素是一种溶血性毒素,这种毒素会改变生物的化学结构,使鱼类的上皮细胞等组织发生病变。如果这种毒素侵入鱼腮的粘液细胞,就会破坏细胞的离子传递功能,造成鱼腮局部水肿,使气体置换发生困难,最终导致鱼类缺氧死亡。据说这种毒素还能够引起鱼类的心脏功能紊乱。
据介绍,在海洋生物中,鱼虾对赤潮的抵抗能力要比贝类小。这是因为藻类本身就是贝类的重要食物源,贝类对藻类的毒性敏感要低一些。另外,贝类防御赤潮的条件也比较好,遇到赤潮降临,就可以闭合贝壳,阻止藻类进入体内。而鱼类则不行,在赤潮中,如果能迅速游出包围也许就活下来了,如果游不出,就可能窒息或中毒而死。
不让受影响海产品流入市场
6月14日,国家海洋局向山东省、天津市、河北省海洋厅(局)和北海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渤海赤潮监控和防灾减灾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单位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赤潮应急监测监视,立即启动赤潮应急响应预案,力争做到“三个确保”:一是加强对赤潮发生海域跟踪监测监视,确保实现对赤潮动态的有效监控;二是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将赤潮对养殖业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三是加强对赤潮发生海域的海洋生物检测,确保受赤潮毒素影响的海产品不流入市场,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赤潮:大海的警告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据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副研究员郭皓介绍,在发生地,赤潮表现为大面积、呈条带状的海水浑浊,其中悬浮着浑浊物。依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色或砖红色、绿色、黄色、棕色等。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聚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外,水域中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也会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这也是赤潮为何大多发生在近海、近岸海域的原因。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的资料,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引起赤潮的藻类约有180至267种,其中有毒的藻类约91种。
由于我国海域宽阔,南北差异较大,所以引发赤潮的藻类也比较多,约140种,其中有毒藻类约为30多种。
藻类产生毒素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毒素是与藻类共生的或附着在藻类上的,有的则是在藻类死亡后产生的。藻类毒素危及人类的途径主要是食物链,即人食用沾有藻类毒素的海产品。藻类毒素主要有两种,一是麻痹性毒素,这种毒素会麻痹人的神经,人轻度中毒会出现口唇部位发麻,重则可能引发呼吸困难,心脏功能紊乱;二是腹泻性毒素,这种毒素主要是破坏人的消化功能,引起持续腹泻。来源:北京日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