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海南于1988年4月建省,是我国最南端的省份,陆地面积以海南岛为主,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海南环岛海岸线长
海南的海岸带不仅有着绮丽的风光,同时,在近年的开发中,树立了规划先行的理念,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思路,通过加强对海岸带利用的整体规划布局和立法保护,科学引导海南省海岸带等滨海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发展支撑。
“海岸之美来自于‘生态’选择。”日前,海南省生态办负责人
199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的目标,此后一系列滨海地带环境保护和治理措施纷纷出台和实施,严格污水排放等环保措施开始得到严格执行。海南海岸之美来自于11年前的“生态”选择,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海南正在探索海岸线可持续开发的科学路径。
海南生态建省11年,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1998年,在海南省委主持召开的各民主党派献计献策会上,九三学社海南省委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建议。
生态省建设大自此幕徐徐拉开。海南首先通过制定颁布系列法规条例确保生态省建设的法律地位。1999年以来,海南省人大制定和修订了《海南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海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规定》等20多项地方法规;海南省政府制定和修订了《海南省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的若干规定》等20多项政府规章;海口等市县也制定了一批地方环保法规,初步建立起生态省建设的法规保障体系,同时采取措施加强沿海防护林等的管护。截至去年底,海南已提前两年完成海防林造林任务,海防林带已基本合拢。
生态省建设11年来,海南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了由受益地区对自然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进行补偿的新机制。在产业发展方面,海南提出优先发展生态型产业,构筑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为主,生态工业共同发展的生态产业格局,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新近批准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则又明确将海南的海岸带划分为六大功能区。海南省旅游委副主任、《规划纲要》起草组成员邓小刚介绍,这样划分的核心目的,是国际旅游岛的有序和可持续发展;划分的基本原则,是资源利用的效率。海南滨海优质土地建设资源,原则上主要用于宾馆、酒店、度假村以及相关的旅游配套服务建设,而房地产业则相对要为之让步。
通过规划、建设环保基础设施,保护海洋环境
在实际海岸带开发中,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亚龙湾所创新的三级保育体系十分引人关注。据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亚龙湾建立起以保护景源、景点和自然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三级保育体系,规划分三大区域:1389亩红树林保护区,
为保护亚龙湾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亚龙湾公司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充分、综合地利用水资源。为此,公司累计投入了5600万元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中水大部分用于湾内各酒店和湾内绿化浇灌。据了解,2008年亚龙湾污水处理量316万吨,中水回用量200万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0.3吨,比2007年化学需氧量减排了6.3吨。
海南省住建厅总规划师宋袆介绍说,为防止污水排放造成海洋污染,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海南省要求将污水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明确为近期规划建设内容,先期投资建设,禁止生活污水、废水及生活垃圾直接排入大海。目前,在海南省沿海绝大部分重点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中,均严格水污染控制措施,通过规划建设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等设施,力争做到污水的零排放,在合理开发滨海旅游资源的同时,保护好当地优良的海洋生态环境。
据介绍,海南省严格规定沿海
民间环保呼声高,市民游客自发加入环保行列
在海南当地政府、企业将保护环境与海岸开发全力结合的同时,海南民间对加强滨海地带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在三亚很多景区或海滩,市民、游客常常会看见一个个“蓝丝带”标识,提醒游人保护海洋环境;在街上、海滩和各旅游景点,随时可看到身着蓝丝带T恤的青年志愿者,他们在忙着向人们宣传海洋环保知识或从事各类海洋保护活动。“蓝丝带”现已成为三亚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在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的带动下,海洋保护在海南已深入人心。居住在三亚的人们和在三亚就读的大学生,许多都已成为海洋环境保护志愿者,一些外来游人也纷纷加入其中。现在,不仅是蓝丝带会员单位,其它的企业和个人,也经常以“蓝丝带”的名义自发组织海洋保护活动。在三亚,“蓝丝带”正在成为企业和社会公众开展海洋环境保护的代名词,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的可持续发展,也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广大公众的一种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