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港兴市”成为很多河海城市发展历程的一个重要理念之后,港口建设遍地开花。这种同质码头、泊位的建设,对同一腹地的货源产生激烈竞争,从长远看并不利于经济的增长,而这也让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展开港口的资源整合。
武汉新港的建设就是一个例证,武汉市副市长尹维真告诉记者, 2008 年湖北省作出了建设武汉新港的决策,决定将武汉和鄂州、黄冈、咸宁四市的港口进行统一规划建设,确立了“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发展目标。
而在福建和广西等地的讨论中,整合也是一个关键词。广西自治区交通厅副厅长周一农表示,广西沿海已经建成了以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为主的北部湾港口群,长期以来由于三港地域相近、腹地相同,造成了港口规模小、岸线资源粗放利用、港口经营恶性竞争等问题,从2006 年开始,广西开始提出整合沿海港口资源,形成北部湾港口一体化经营机制。
统一:体制突破的落脚点
在港口城市纷纷走向整合的今天,如何突破港口建设和管理上的体制问题就成了很多城市研究的问题。像江浙一带,各港口本身都是各地各自的“肥缺”,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使港口整合在事、责、权、利方面所遇到的阻力也各不相同。
同样,长期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限制,致使湖北的港口缺乏整体规划,码头布局比较分散,功能分区不强,基础设施之后,机械化水平不高,整体生产效率低,港口和航运企业“小、弱、散”的现象比较突出,货物吞吐量在5000万吨左右徘徊。
而在武汉新港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湖北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成立武汉新港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囊括了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省政府副省长、武汉市长以及中央在鄂有关单位、鄂州、黄冈、咸宁市政府以及省直有关部门。
福建的做法则更加直接一些,该省利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改变原有以沿海设区市区划为基础设置港口行政管理部门的模式,整合设置跨行政区划管辖范围的福州港口管理局、湄洲湾港口管理局、厦门港口管理局三个港口管理机构,从行政体制源头上进行全省统一优化布局。
共识:腹地为王
与此同时,港口整合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腹地。港口是一种战略物流平台,需要纵深经济腹地支撑,并与铁路、高速公路和大江大河对接,才能发挥其最大的物流效益。上海港之所以成为国际航运中心,是因为它的背后有苏州、无锡、常州和南京纵深300公里的经济腹地支撑,又有长江和沪宁铁路、高速公路对接。就区域经济来讲,货源是有限的,没有纵深经济腹地支撑,港口活不长。
这一点已成为很多港口规划建设的共识,青岛市副市长胡绍军表示,董家口港区就具备充足的陆域堆存空间,是目前国内规划面积最大的港区,经济腹地总面积达 87.3 万平方公里,辐射七省三区,紧邻国内国际主航线,集疏运通道发达,这一点也成为很多专家在论证董家口港时的期待。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专家贾大山表示,董家口港规划的蓝图很宏伟,而从其未来的发展需要来看,这里港阔水深等自然条件和其经济腹地的资源支撑足以再造一个青岛港。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