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咸潮,是发生在河流入海口特定区域内的一种水文现象。大家都知道,海水有涨潮、落潮现象,通常称之为潮汐。在涨潮时,海水会沿河道自河口向上游上溯,受海水入侵的河流含盐度增加,带有咸味,这就是咸潮。
咸潮上溯的远近、持续的时间、含盐度的高低与河流的径流量、涨潮幅度有密切关系。河流的径流量是影响咸潮的主要因素,径流量越小,海水上溯的距离越长,河流中的含盐度也越高,造成的危害也就越大,反之亦然。潮汐的周期性变化则是影响咸潮的另一重要因素。在“初一、十五涨大潮”时,潮幅度大,海水上溯内陆的距离远,河水中含盐度也较高。珠江属季风影响的河流,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每年4-9月为雨季,珠江径流量丰富,海水上溯不远,珠江三角洲地区咸潮不明显;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珠江径流量减少,咸潮对生产、生活影响显著。正常年份,在广州地区,旱季咸潮可上溯至黄埔、化龙、石基、新沙一带,含盐度为6‰-12‰,若遇到大旱年,咸潮可达白鹅潭、西村水厂、鹤洞,含盐度最高可达17.4‰。
咸潮来临时,自来水味觉咸苦,难于饮用;工业生产使用带盐分的自来水往往使设备受损;在农业生产方面,咸潮直接影响灌溉用水,不能使用咸水育秧,否则会烂秧、死秧,往往导致大面积、大幅度减产。解放后,1955年、1963年、1972年春,广州地区大旱,咸潮上溯至番禺的三善、市桥以及市区的老鸦岗、增城的新塘等地。据报道,2006年咸潮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影响显著。这是由于2005年入秋以来至今,珠江流域降雨较少,上游来水量锐减,当处于天文大潮期,咸潮上涌,直接影响到珠海、中山等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供水,对距海稍远的广州市供水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此,有关部门应准备好应对咸潮的措施,保证城市供水,市民也应节约用水。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