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思路 东营拉开“黄三角”大开发格局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日前,中海油总投资31亿元,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全面合作的“一揽子”工程正式启动,东营湿地公园生态旅游项目也在此间正式签约。与此同时,IBM、甲骨文、胜利软件等30余家优秀IT企业,相继入驻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软件园。东营市在推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可谓好戏连台。
在推进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东营市不等不靠,创新发展思路,力求快速启动。依据区域总体功能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坚持生态文明方向,在沿海1400平方公里范围内布局了“四区一城”,着力打造产业发展载体。
东营港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区域中心港,无疑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举全市之力,集中力量推进东营港快速崛起,是东营市建设临港产业区的重要举措。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提速,已有22个投资过亿元的项目落户临港产业区。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发展高端产业,投资35亿元加强基础设施配套,构筑起了科技、人才、投融资、物流支撑平台,自2007年以来,共引进过亿元项目60个,总投资453亿元,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石油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有色金属等六大高端产业。为加快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建设,市里投资1.3亿元,启动实施了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黄河口湿地公园等重点项目,投资6000万元完善了配套服务设施。生态高效农业区内,投资3.4亿元的4.1万亩起步区基础工程全面完成,研发中心大楼主体完工,3万亩养殖区投入生产,正在建设2.7万亩的二期工程。始自2007年的黄河水城建设,完成投资34亿元,实施了“三园一区一岸线”工程,既治理了水系污染,又改善了居民生活环境,更加强了城市经济中第三产业发展的承载力。
东营市依托主体功能产业区,构建起以生态高效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高效生态农业以现代渔业和畜牧为主导,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目前,全市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有22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33个,黄河口大闸蟹入选中国十大名蟹。新型工业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一手抓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产业实行“四个一”发展机制,每个产业成立一个行业协会、一个融资平台、一个展销平台、一个技术创新联盟,石化、石油装备、橡胶轮胎等传统产业经改造升级,产业规模、素质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3年前的18.3%提高到22.2%。现代服务业突出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2.2%。
东营市坚持着眼长远,打牢开发基础,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日益显现厚积薄发之势。不遗余力地推进“三路两港一场”建设,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以及高等级公路建设正在实施,东营港二期工程建设快速推进,广利港航道整理、码头建设和港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正在启动,东营机场4D级改扩建工程即将完工,水陆空交通网已经在东营初步形成。新型城镇化建设有了新突破,黄河水城按照“东扩、西疏、南展、北延、中优”的发展思路,实施了水城长廊、滨海新城两大工程,总投资350亿元的17个2010年度重大城市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加快实施。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序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初步构建起了覆盖城乡、设施完善、适应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为构筑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绿色屏障和良好环境,东营市从实际出发,探索实施了“三网”绿化工程。三年来,累计投入17亿元,植树5307万株,新增造林面积45.5万亩。加强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修复湿地19.5万亩。环境保护常抓不懈,全市41家重点企业全部实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所有燃煤电厂全部完成了脱硫设施改造,新建改造生活污水处理厂7座、垃圾处理厂4座,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