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徐闻珊瑚礁保护区退化严重 村民用珊瑚礁砌墙
放坡村还可以看见村民用珊瑚礁砌的围墙。谢庆裕摄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徐闻县灯角楼海岸,中国大陆最南端,这里对出的海面是中国大陆唯一的珊瑚礁保护区的核心区域。
每天,自称“珊瑚守护人”的张庭机都在忙着招揽游客坐船出海看珊瑚,顺便赚点外快。“我只带他们看,不让他们带走,珊瑚越来越少了”,老张会劝阻试图带走珊瑚礁或活珊瑚的游客。看珊瑚的出海距离越来越长,他渐感体力不支而常常纳闷,“就像有什么力量将珊瑚逐渐推走”。
张庭机所感不虚。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徐闻珊瑚礁平均盖度(植物地上器官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为12.1%,放坡和水尾角珊瑚平均死亡率分别为60.2%和16.3%,为上年的1.5倍和2.6倍。连续6年的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珊瑚礁退化,珊瑚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放坡和水尾角活珊瑚的平均盖度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分别比2004年下降45.5%和65.5%。
美丽的珊瑚离我们越来越远,为什么?南方日报记者奔赴徐闻进行调查。
越走越远的珊瑚
中午时分,海水初涨,天空乌云欲雨。为了目睹珊瑚的芳容,记者乘着张庭机的快艇驶出海边
“珊瑚好像怕了人类,离海岸越来越远了,现在看珊瑚礁已经要坐船到
浪涌风随,在这片琼州海峡与北部湾交汇的海湾,每当西面的海水涌来,总是一片蔚蓝,与东边的灰黄海面分割成一道明晰的线条———这便是当地著名的“分水线”景观。
之所以有这个独特景象,是因为珊瑚有洁净海水的功能。珊瑚喜欢吃鱼类排泄的杂质,浮游细菌以及海中有机碎片。经过珊瑚的“过滤”后,其分布的雷州半岛西岸,海水总是更加蔚蓝。
在海边垂钓的渔民老李告诉记者,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珊瑚就在海边三四米的地方,海水退潮后这里到处是珊瑚礁。
“雷州半岛西南沿岸珊瑚礁退化,珊瑚群落结构发生改变,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鱼卵仔鱼种类和密度呈逐年下降趋势。活珊瑚的平均盖度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近几年中国海洋环境监测公报都会关注中国大陆唯一成片保护的珊瑚礁的状况,而张庭机和村民们说出的直观感受,就像是监测公报的民间版本。
曾经猖獗的挖采迄今仍时有发生
珊瑚为何会离人类越来越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放坡是徐闻珊瑚礁保护区内距离灯楼角最近的一个村落。在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邓建洪看来,沿海村民就地大规模向珊瑚礁索取资源,拉开了珊瑚日益减少的序幕。
珊瑚礁虽然是死珊瑚,但活珊瑚和鱼类都需要依附它们而存在,珊瑚礁减少等于破坏了这些海洋生物生存的基石。
邓建洪介绍说,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村民还没有认识到珊瑚礁对海洋生态的价值,当地又缺乏砖瓦等建材,于是珊瑚礁变成了建造房屋的天然原料,等到海水退潮,村民就赶到海滩上将裸露在外的珊瑚礁挖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珊瑚礁又被人用来烧石灰“生财”,到上世纪80年代,甚至还有海南岛的船跨海前来,满载珊瑚礁而去。
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仍在放坡村找到一些残留的用珊瑚礁碎块建造的房屋和围墙,和周围高大的砖瓦房相比,它们低矮而灰暗,像是村中的异类,但在当年,村中每家每户的房屋都是以珊瑚礁为原料建造的,这对成长缓慢的造礁珊瑚破坏之严重可想而知。
随着社会发展,对村民来说,砖瓦不再是奢侈品,村里也逐渐结束了用珊瑚礁建房的历史,但珊瑚礁的灾难还远未结束。在珊瑚礁分布区域的捕捞和养殖,实际上也对珊瑚礁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破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渔民经常在珊瑚礁分布区养殖珍珠,而海底起伏不平的珊瑚礁就成了障碍,于是很多珊瑚礁连同还在生长的造礁珊瑚被毁掉、抹平,致使
即使保护区成立以后,生产活动中对于珊瑚的破坏也无法完全杜绝。据管理局去年的总结材料显示:保护区沿途海岸线往返约
珊瑚之死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破坏?
徐闻珊瑚礁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蒙宏澡对珊瑚是否减少出言谨慎,他向记者介绍:“在2008年对保护区珊瑚生长状况的调查中,共发现珊瑚三目18科82种,另有10余种珊瑚的种类还不能具体确定,因此珊瑚种类比2004年统计的三目18科65种更为丰富了。”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如上面的数字显示的那样乐观。为了调查清楚徐闻珊瑚(礁)的现状,保护区管理局专门请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分点潜水调查,在去年作出《珊瑚礁生态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从2004和2008年的调查结果来看,徐闻珊瑚礁的珊瑚覆盖率是呈下降趋势的。珊瑚礁在逐渐衰退。”
调查人员在水下发现大量鹿角珊瑚骨骼,这种保护区曾经的优势品种大批死亡且未再恢复。
中科院的调查报告指出:水质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