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方式、调结构的过程中,企业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答案只有一个——创新。东方海洋公司的实践告诉我们:通过产研结合,突破技术瓶颈,可以拓宽收益途径,实现经济效益和产业转型“双丰收”。利用自主研发,这家公司向传统产业中注入高技术含量,拉长产业链条,在不起眼儿的下脚料里“掘金”。
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海产品养殖和加工领域里属于“龙头”企业。23日,“发展蓝色经济巡礼”采访团来此采访时,感受最深的不是偌大的厂业园区和宏伟的现代建筑,而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多途径创收模式和不断攀高的产业附加收益。
“虽然我们是行业‘龙头’,但同样要拓宽收益渠道,时刻寻找新的增长点。”东方海洋副总经理赵玉山一语中的。他表示,通过科技创新不仅让企业拓宽了收益途径,还让传统产业向高端化靠拢,在收获效益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大西洋鲑鱼是三文鱼中的一种,生长快、价格高、市场大,目前主要产自挪威和智利。“公司养殖基地的水温和盐度非常适宜大西洋鲑鱼的生长,但受养殖设备所限,迟迟没有投产。”赵玉山说,为打破技术瓶颈,东方海洋公司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多位知名专家联合,成功研发出海水养殖大西洋鲑鱼的设备。并进口了40万粒鱼卵进行繁育,预计到明年底可实现产量1000吨左右,三期工程投产后,将形成年产一万吨的规模。赵玉山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大西洋鲑鱼每斤30元左右,一万吨的年产量可实现产值6个亿,按30%的利用率计算,年利润可达1.8亿元。“科技创新让公司的收益途径越来越广,也让养殖业走向了高端化。”
与此同时,东方海洋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将智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鱼皮、鱼骨等下脚料里发掘出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东方海洋公司的胶原蛋白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四五名工人将成堆的鱼皮清洗浸泡后,运至流水生产线搅拌、粉碎,再从中提取出粉末状的胶原蛋白。
“正是科技创新让这些下脚料变废为宝。”赵玉山告诉记者,过去鱼类加工剩下的鱼皮、鱼骨等下脚料都被当饲料卖掉了,1吨也就是两千块钱左右。经公司研发的生物酶定向剪切技术,对鱼皮进行深加工后,每吨鱼皮可产出胶原蛋白约
变废为宝,仅仅是个开始,将产业链条拉长,获取更高端的附加收益成了东方海洋公司的新目标。眼下,胶原蛋白被广泛应用于药品、保健品和化妆品行业,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通过自主创新尝到“甜头”的东方海洋公司,今年又与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合作,开发了胶原蛋白及其活性肽系列产品。“公司计划至2015年再增加两条生产线,届时,胶原蛋白总产能将达到760吨,活性肽系列产品的年销售值将达到8000万左右。”赵玉山信心满怀。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