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角洲多个科研项目全方位应战长江口海域赤潮

上海将列黑名单通缉海藻杀手

来源:马亚宁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9:10 
太湖蓝藻泛滥,长江赤潮涌动,名不见经传的藻类“杀手”一夜间备受瞩目。目前,设在上海的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正在酝酿国内第一张外来藻类黑名单,笔者昨天在该监测中心看到,环状异帽藻、具齿原甲藻和米氏凯伦藻被列为入侵长江口海域的头号“嫌犯”。

外来藻随船偷渡

2000年以后,长江口海域频发有毒赤潮,“祸首”多为外来藻类,这与长三角港口群的崛起不无关系。以上海港为例,近5年货物吞吐量增加2亿多吨。空载来沪的远洋货轮要装满三分之一吨位的压舱水以平衡船身,在它们满载返航时,必须排放压舱水,外来生物就此随压舱水“落沪”,其中很可能混入“肇事”藻类。2005年米氏凯伦藻引发的浙江赤潮,给渔民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9.7 亿元。因为飞机观测成本太高,遥感技术应用不广,我国近海海洋生物研究中,藻类数据库还未能建立。

黑白灰三色名单

其实,外来海藻并非都是环境“杀手”,应该建立一本“花名册”及时辨别它们的身份。2006年底,上海市科委和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将《长江口海域赤潮机理和相关入侵海藻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定为长三角联合攻关项目,计划在2年内投入300多万元,建起黑、白、灰三色名单,分别标识入侵、无害和有待确定的藻类,识别潜在的有害藻类及其入侵途径、入侵风险和长三角赤潮形成的机理。

“对照黑白名单,可以有针对性地抵御有害外来物种入侵。”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王金辉如是说,目前黑名单上的三四种外来海藻将被他们重点跟踪。

目前,研究人员正准备通过DNA检测、数据建模等技术手段,创建长江口海域外来藻类数据库,构建长江口入侵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研究开发出可以快速检测特定毒藻的试剂盒等。

苏浙沪共享技术

为了全方位狙击频频来犯的长江口海域赤潮,苏浙沪三地将共享技术手段和样品。

要彻查入侵藻类,必须摸清赤潮踪迹,第一时间取样分析。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主持的“长三角沿海水质遥感实时监测和速报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就是先进又实用的“导航塔”。它利用9颗卫星遥测长三角水域水质,预报赤潮暴发的时间和海区,让入侵海藻无处遁形。此外,“长江口外来海藻分析”研究项目将提供一整套检测、预防和控制体系来“通缉”入侵藻类。(马亚宁)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