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 对,就是木头。
在不远处的港湾,“IVS KAWANA”货轮偎依岸边,高大的艏部昂然而立。这艘万吨散货船来自加拿大,它运载的1.5万立方北美云杉已经开始卸船,码头工人正操作装载机将其举上卡车……
“这批木头要是在别的港口卸货,粗粗细细的都混杂在一起,我们还要雇车重新分垛,半个多月能疏港就是快的,而蓬莱港采取‘分票式卸载’,货主最快当天就能把木头拉走,不仅节省成本,而且能降低木材因重复分垛而造成的破损。”木头的主人、亿森经贸有限公司经理王立新对记者说。
令王立新赞不绝口的“分票式卸载”,是蓬莱港的一个创举,即理货员根据分票单,将不同货主的不同规格的原木分别卸载、有序堆放,不仅为货主节省时间,还大大降低货物压港率。最近,蓬莱港应邀参加上海世博会新西兰国家馆举办的答谢酒会,期间主办方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蓬莱港原木卸载率为“24小时5000立方”,位居世界前列。
5年前,这种成就是不敢想象的。
那时,蓬莱港年吞吐量不足百万吨,亏损额高达1536万元。2005年8月,烟台港集团接手后,在转方式、调结构上做文章,立志将其打造为蓬莱实施“蓝色经济”战略的枢纽港。于是,一个“以木兴港”的奇思妙想应运而生。与传统的煤炭货源相比,进港木材污染小、利润大,但周边大连、日照、临沂等港口都有木材进港业务,竞争非常激烈,作为一支新军,如何才能后来居上?
蓬莱港选择了“创新”。
“我们不光是观念创新,经营方式、生产组织都要跟着创新。”烟台港集团蓬莱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欣说,“自从我们在国内首次推出‘分票式卸载’后,已有近40家资深木材商将进港业务转至蓬莱港,原木进口量由2005年的6万吨,增至去年的49万吨,蓬莱港也成为山东第二大原木进口港。”
随着大量木材经销商不断集聚,一批批木材加工商也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在西南方向距离港口
这样的加工园区在蓬莱港附近就有三个,生意全都红红火火,而令加工商们意外的是,他们加工的板材不仅给自己创造了高效益,而且还拉动了蓬莱的家具制造产业,如今蓬莱家具制造方兴未艾,规模企业已达5家。
从原木到板材,再到终极产品——家具,一个以蓬莱港为原点的产业链条不断拉长,通过陆港联动,滚动发展,最终形成一支“联合舰队”……这种巨大的“木头效应”几乎让所有人始料不及。
如今,作为“木头效应”的制造者,蓬莱港货运、滚装、物流园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5年内便实现扭亏为盈,今年上半年完成吞吐量400万吨,正向江北最大原木进口港阔步迈进。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