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 实现威海新飞跃

来源:齐鲁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2:58:46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819 十大卫视山东蓝色经济半岛行活动前夕,齐鲁网对威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熙殿进行了独家专访,对威海市在山东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机遇下具备的优势以及做的准备进行了详细解读。

威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赵熙殿

齐鲁网:您怎么看待蓝色经济这个概念?

赵熙殿:过去我们称祖国海岸线的最东端为"天尽头",这个说法生动地体现了当时人类经济活动所能达到的陆域范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深入发展,沿海经济形态逐步由陆域经济为主导向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并步发展。所以现在的"天尽头",既是陆域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海洋的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发展"蓝色经济",既不同于过去的陆域经济,也区别于以往的海洋经济,而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展为特征,海陆一体、陆海统筹的综合型经济形态。从这一认识出发,我市在《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统筹、海洋资源与陆地资源统筹、海洋产业与关联产业统筹、市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实行全域生态保护,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努力构筑海洋特色鲜明、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素质优良、生态环境良好、带动能力较强的蓝色经济体系"

齐鲁网:威海在打造蓝色经济区有哪些底蕴和优势?

赵熙殿:在发展蓝色经济方面,威海主要有两大优势:其一,威海境内三面环海,拥有千公里海岸线,所辖三市全部靠海,全市拥有近千公里的海岸线,约占山东的1/3,全国的1/18,管辖海域1万多平方公里,接近陆地面积的两倍,沿海分布114个岛屿,浅海、滩涂面积300多万亩,海洋资源优势突出。2009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08万吨,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洋产业增加值518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9.9%,产业发展与蓝色资源高度关联,可以说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深蓝区"。其二,威海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与韩国距离最近的城市。从交通设施看,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口岸,开通了威海至韩国仁川、釜山的空中航线,至韩国仁川、平泽、釜山和日本博多、门司、名古屋的海上航线;一小时车程有两个国际机场;铁路客货运列车通达全国,形成了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从对外经贸看,特别是对韩国、日本经贸往来密切,60%以上的外商投资以及对外贸易额的一半以上都来自这两个国家。韩国的三星电子、三星重工、锦湖韩亚、现代重工、乐天,日本的三菱电机、永旺、伊藤忠等世界500强企业在威海都有投资。年接待韩国和日本游客近30万人次,常驻威海的韩国和日本人有38000多人。这一区位优势,决定了威海在中日韩经贸合作特别是正在论证的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将发挥独特的作用,可以说是对韩日开放的"先导区"

齐鲁网:威海发展蓝色经济区的突破口是什么?

赵熙殿: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区域经济竞争加剧,如果不能创树自己的特色和区域品牌,就会陷入产业同质化的恶性竞争,难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打造蓝色经济区的过程中,威海对市内资源进行了科学规划,依据各市区自身产业、资源、区位的特色优势,不断探索,积极寻找发展的突破口。中心城区坚持高点定位,着力发展高端产业。环翠区、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新区发挥海洋、开放、科技和生态优势,以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为重点,集中打造威高、三角、光威、华东数控、新北洋、新船重工、中玻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产业聚集园区。集中力量发展高端产业,加快科研平台建设和蓝色经济人才培养,使之成为威海蓝色经济区的主引擎。荣成市坚持海陆统筹,大力实施耕海牧渔。通过实施"耕海牧渔"工程,着力建设海洋牧场。大力发展远洋渔业;依托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海洋食品、药品、保健品精深加工,加快发展海产品加工业,提升加工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海洋第一产业。文登市坚持临海发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南海新区为制高点,围绕机械装备制造、海洋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机电工具、家纺制革、电子信息、医药等产业,引导各类要素资源向沿海集中,支持重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产业结构快升级,大力发展临海先进制造业。乳山市坚持旅游搭台,经济唱戏。充分利用和保护"岸、滩、湾、岛、海"资源,坚持"借青""借韩""借旅"兴乳三大战略,大力培植面向青岛、韩国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生态、娱乐文化产业,全力打造"富而美,小而特"的江北滨海旅游生态城市。

齐鲁网: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威海准备如何做?

赵熙殿:关键是要把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放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一坐标系中统筹考虑,主动与周边城市搞好对接互动,实现区域内资源共享、设施共用、产业衔接,努力形成差别竞争、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局面。一是强化基础设施对接。按照交通先行的要求,加强交通网络规划和重大项目建设的协调衔接,加快构筑海陆空区域协调发展的运输体系,实现与青岛、烟台、潍坊等城市的交通联网。铁路,重点推进青烟威荣城际铁路项目,形成半岛城市群"同城"效应,使青烟威成为"1小时经济圈";公路,重点推进总投资20.4亿元的荣乌高速公路荣文段项目,加速打通半岛城市公路主干线。机场,重点推进总投资2.2亿元的威海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使现有机场规模扩大一倍,旅客接纳能力达到280万人,构建半岛城市"国际空港"。港口,重点推进总投资16亿元的威海港国际客运中心搬迁及港区扩建项目,加速半岛港口资源整合,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二是强化产业对接。按照"互补共建、配套发展、错位竞争"的原则,加强产业分工合作,积极搞好配套服务和产业衔接,实现产业接轨、借力发展。在工业上,围绕青岛的电子家电、石油化工、运输设备、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引导我市企业以上游产品配套、下游产品深度开发为主要形式,大力发展配套生产,实现借梯登高,成为半岛产业链条的重要一环。在旅游上,搞好旅游资源、旅游线路的整合、对接和延伸,加强与青岛、烟台在旅游领域的合作,联手打造青烟威黄金旅游线,推动半岛地区"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在物流上,依托威海港与青岛港合资经营的威海港集装箱码头项目,实现两港之间的强强联合,推进我市临港物流业发展,加速与周边临海城市物流网络对接。三是强化科技和人才对接。在与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周边高校签订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协议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我市企业与省内外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大联合攻关、委托攻关、引进成果力度;利用济青等地的高校资源优势,建立高层次人才智力共享机制、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和人才服务合作机制。同时坚持柔性引才机制,认真落实各项人才优惠政策,加快引进半岛周边高校人才。

齐鲁网:如何利用威海独特的区位优势?

赵熙殿:利用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就是要把海洋优势与开放优势相结合,科学开发海洋,深化开放领域,优化经济结构,全力提高开放型经济的层次和水平,构建全方位、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新格局。特别是要强化跨海域的次区域国际合作,以东北亚(尤其是泛黄海区域)国际区域合作为基础,重点突破与韩国西海岸地区及城市之间的海上和跨海域合作,在海洋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滨海区域经济开发、国际产业转移与交流等方面进行沟通,争取成为中日韩区域合作先行先试区。同时加强与国内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的交流与合作,探索与周边功能区和内陆腹地之间的联动机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