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发布时间:2015-05-21 03:59:19 
日期:2007-06-30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山东省烟台市上下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千方百计扩大出口,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加快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广泛参与国际竞争,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对外经贸工作向高层次、宽领域、纵深化发展,成为烟台市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质量最好、发展最协调的时期。

利用外资不断扩大,外资来源和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截至2006年底,山东省烟台市累计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1275个,合同外资额33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3亿美元。香港、韩国、日本、美国、台湾成为烟台市利用海外资金的主要来源地。国际上著名的美国通用、德尔福、铁姆肯,韩国斗山、大宇、LG电子,日本三菱、本田、电装、伊藤忠、三井物产,德国的GB 集团、汉高集团等40多家世界500强和著名跨国公司在烟台"安家落户",目前开业投产企业3300家。2006年全市实现合同外商直接投资76.7亿美元,同比增长25.5%。实际使用外资21.5亿美元,增长13%。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多层次、全方位的出口格局基本形成。自1989年烟台市开展外贸自营业务以来,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6%,"十五"期间平均增长26%。2006年,对外贸易额突破150亿美元大关,达到150.8亿美元,增长31.3%,其中外贸进口62.8亿美元,增长25.6%;出口88亿美元,增长35.7%。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8家,彻底改变了以往出口企业"有岭无峰"的局面。出口产品档次不断提高,机电产品成为烟台市第一大出口商品,占总额的39.8%,高新技术产品占总额的19.6%。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快速发展,获权企业发展到11家,合作领域由单纯的外派劳务发展到工程承包、海外投资。烟台市现有外经获权企业11家,截至2006年底,累计签订对外工程承包与劳务合作合同额14.9亿美元,实现营业额11.3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6.2万人次。境外投资企业和办事机构102个,境外投资额7851万美元。境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境外资源开发、轻工、纺织、食品等方面。这些项目有的立足于开发烟台市紧缺资源,有的立足自身产品优势,开展境外加工贸易,直接抢占国际市场,为烟台市企业大规模"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

烟台市外经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回顾总结对外开放的实践,烟台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体会。

第一、把对外开放摆到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和统领地位。自2002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对外开放作为烟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和"第一亮点"来抓。针对入世后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提出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迅速掀起新一轮对外开放热潮"的思路,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对外开放三级干部电视电话会议,确立了对外开放是加快烟台发展的最大优势、最大潜力和最大希望的工作定位。提出了"远学无锡,近学南山,解放思想,跨越发展"的总要求,在全市范围开展了"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大讨论,形成了大开放、大发展的良好氛围。研究制订下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意见》。确定对外开放由市委书记挂帅,分管市长靠上抓。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配备得力干部靠上抓,组成专门班子具体抓,全市上下一齐抓的局面。市委、市政府每年都召开一次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大会,进行大表彰、大奖励、大发动,不断把对外开放引向深入。

第二、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对外开放思路。2003年烟台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发展的思路、2004年提出跨越发展思路,2005年提出实施赶超发展思路、2006年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思路。根据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省市两级党委、政府关于建设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北部沿海产业带的战略部署,提出了围绕重点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农业、城市公用设施,面向日韩港台,突出抓好产业招商的思路,11个产业招商牵头部门均设立招商机构,配备了专门招商人员。针对烟台市加工贸易发展缓慢的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借鉴"珠三角"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结构,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思路,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烟台市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意见》。2006年全市加工贸易出口比重达到56.8%,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加工贸易比重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针对外经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根据WTO运行规则,结合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导向,取消不符合世贸规则的直接补贴,逐步建立起比较稳定的扶持外经贸发展的政策体系。近年来,在争取上级各类政策扶持资金2亿多元的基础上,用于外经贸发展的各项奖励资金5000多万元,用于招商引资和国际市场开拓资金超过2000万元,用于支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出口的资金600万元,用于支持出口退税的资金4000万元。

第三、全市各级各地十分注意保护和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扩大对外开放的整体合力。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职能部门加强协作,齐抓共管,形成招商引资、扩大出口的合作机制。市发展计划委、经贸委、外经贸局、财办、农业局等经济主管部门和开发区、出口加工区配合协作,共同推进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产业招商、出口加工区B区建设。外经贸部门与海关、国检等口岸联检部门不断加大合作力度,建立健全了关贸、检贸联络协调机制,形成了关、检、贸"绿色通道",全力促进我市"大通关"建设,不断降低外经贸企业的商务成本。外经贸、财税、金融部门密切合作,联合举办银企恳谈会,及时解决外经贸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积极推进出口退税质押贷款业务,组建联合办公室,促进各项政策扶持资金及时足额兑现到位。

第四、加大调度督促和抓落实的工作力度。一是通过建立健全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抓落实。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东部突破烟台"、"实现三个高于、两个明显、一个跨越"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研究提出年度发展目标,建立起严格的科学考核和奖励制度,制定了《烟台市对外开放责任目标考核奖励办法》,在纵向分解到县市区的基础上,按照部门职责和工作分工,按行业、领域横向落实到市直有关部门,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责任到人"。实行月调度、季考评、年终考核奖励,有效地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对重点产业和项目实行领导负责制。对全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分别由一名市级领导牵头,组织专门班子负责抓落实;对全市有明显拉动作用的重点出口企业的促进责任落实到市级领导,加强调度沟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促进企业良性发展;对重点的在谈项目、在建项目分解落实到市级领导,促进早成交、早建设、早达产。三是调研督查,随时调度掌握外经贸发展情况。市委、市政府调研部门和外经贸部门,落实经常性调研督查制度,深入基层和企业,掌握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全市每年都召开多次专题调度会议,对阶段性的工作一项项研究部署,一步跟一步地落实,有力地保证了各项任务指标的完成。

第五、着力营造开放发展的良好环境。他们充分认识到,环境就是竞争力,当前对外开放发展的竞争已进入环境竞争阶段。一方面加强硬环境建设,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2006以来,全市城建投入超过100亿元,其中中心城市建设投入30亿元,高标准完成了30多项市区城建重点工程。先后获得"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烟台还连续四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称号,并捧来"长安杯",2005年下半年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和全国文明城市称号,2006年8月份,中国社科院组织的调研表明,2006年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的中国城市烟台名列第8,居全国地级城市首位。11月,在世界银行组织的测评中,烟台成为中国投资环境"金牌城市"。另一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树立良好的开放形象。组建了外商投诉中心,集中做好外商投诉处理工作。开通外商投诉热线,实行"全天候"的服务。完善外商投诉的责任机制,建立外商投诉分解办理制度,将外商投诉的责任落实到部门、考核到人,对不能按期处结的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建立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协调解决重大纠纷案件。2006年以来,共受理外商投诉50起,处结率达到96%,受到外商的高度赞扬和好评。实施"阳光政务",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积极开展"环境建设年"和"万人评机关"活动。将与经济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100个单位分热点部门和非热点部门两个层次,纳入"万人评机关"范围,对前五名的单位进行表彰,对后三名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充分发挥行政审批大厅的作用,加快行政许可制度的改革,下放审批权限,缩短审批时限,形成公开、公正、高效、有序的行政服务环境。通过胶东在线网和中国烟台政务网等门户网站设立"与市民网上对话"栏目,在沟通和对话中听民声、解民意、办实事,企业、外商、市民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网上对各职能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实现了外商、网民与政府部门的"零"距离沟通。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