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岛 海岛经济论坛之长岛:“国际休闲度假岛”乘风来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长岛是山东省和环渤海地区唯一的海岛县,全县由32个岛屿和8700 平方公里海域组成,岛陆面积 56 平方公里,海岸线 146 公里,列岛南北长72.2 公里,占渤海海峡总长度五分之三。长岛位于北纬 38°线,地处渤海海峡,坐落于胶辽半岛之间,南衔蓬莱,北接旅顺,西靠京津,东望日韩,历来被称为京津门户、渤海咽喉。这里是进出渤海湾和连接胶辽两大半岛的十字黄金航线,每天有300多艘商船通过此地, 32 个岛屿都是天然深水良港和避风港湾;这里是中国渔猎文明的发源地,有上百年的渔俗文化、上千年的妈祖文化、上万年的史前文化、上亿年的地质文化,被称为东半坡的北庄遗址是中国渔猎文明的代表,与农耕文明的代表西半坡有等同的历史价值;这里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海豹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这里是黄渤海海洋生物通道和生态屏障,盛产200多种贝藻鱼类海珍品;这里是西伯利亚和内蒙古季风南下通道,风能密度比陆地高20% —40% ,是全国三大风场之一。
长岛历史上一直以传统渔业为主,加上岛屿分散、交通不便,经济时好时坏,一直在低层次徘徊。长岛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彻底全面地转方式、调结构,从海岛实际出发,辩证认识、分析、把握资源的特殊价值和战略价值,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围绕发挥自身特殊区域和资源优势,在全国全省大格局中找准位置,既服务全局,又发展自己,实施高层次和大手笔运作,坚定不移地实施蓝色经济海洋开发,坚定不移地在全省和环渤海地区大格局中发挥作用提升价值,坚定不移地实施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从而推进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四位一体”建设,构建特色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资源能源节约和民生保障有力的国际休闲度假岛。
实施四个百万工程壮大蓝色高端产业
在海洋经济发展上,着力在拓宽开发领域、提高发展层次上下功夫,以海岛为平台,以海洋为主战场,实施“四个 100 万”工程,构建蓝色高端新产业。即建立 100万亩海底森林和 100万亩生态养殖基地、开发 100万kw 海上风场、年引进100万进岛高端游客,建设国家级生态渔业示范区、全国海洋新能源开发基地和中国北方国际旅游岛。这既是经济建设工程,也是生态建设工程,建成后可达到零消耗零排放,达到产业高端、环境友好、资源能源节约。目前,海底造林和生态养殖达到 49万亩、 71 万亩,实现了捕捞业向海洋物流和海上旅游转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对长岛海底造林和生态养殖专门作出批示要求在全国推广。年进岛游客达170多万人次,客源市场扩展到美国、德国等10多个国家,实现了旅游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将长岛定位国际休闲度假岛。在全国第一个启动120万KW 海上风电场工程,年节煤 102 万吨、节水840 万吨,减排 CO 2 和 SO 2 达 273万吨、烟尘灰渣48万吨,并利用风场水下桩基形成的特殊环境,底层增殖藻类和海参、鲍鱼等海珍品,中层实施网箱养鱼,海面进行游艇观光、垂钓,在100万亩海域进行海底、海体、海面、空中的立体综合开发,年可实现产值100亿元。
推进百千万亿工程培育海岛旅游灵魂
在海洋文化建设上,深入挖掘文化底蕴,打造文化载体,发展和释放文化生产力,实施“百千万亿”工程,塑造海洋文化新品牌。长岛是海洋文化的集中代表之一,是我国与东北亚及环渤海地区之间交流的重要驿站,累积了丰富的文化要素,长岛借助优势传承弘扬“百千万亿”文化,培育海岛旅游的灵魂与核心。
“百”就是深入挖掘海上祭祀、渔家号子、特色饮食等民风民俗,打造百年渔俗文化;“千”就是深入挖掘长岛妈祖显应宫“两帝赐匾”特殊地位和在北方传播交流中特殊作用及影响,打造千年妈祖文化;“万”就是深入挖掘北庄史前遗址这一中国渔猎文明代表,打造万年史前文化;“亿”就是深入挖掘列岛地质特殊形成及地质地貌景观,打造亿年地质文化,打出独有的北方蓝色文化品牌,努力形成山东“南有泰山、北有长岛,南祭孔子、北祭妈祖”的文化格局。长岛连续三年举办了中华妈祖文化节暨公祭大典,得到国台办、文化部高度重视,被列为对台妈祖文化交流基地;争取到国家宗教局批准在 1.3平方公里庙岛建设大型露天塑像和妈祖文化公园,北方妈祖文化中心地位已经确立;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组长严文明三次率领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专家开展海洋文明起源中心研究,将长岛确定为中国海洋文明的开端之一。
优化海陆自然生态加快环保节能建设
在环境生态优化上,牢固树立“视生态如生命”理念,珍惜海岛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做好“控制”和“吸纳”两篇文章,保护、优化、提升环境生态系统,建设零污染排放区。“控制”主要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引导群众树立环保节能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从而控制 COD 和 SO 2零排放。“吸纳”主要是实施海陆两个大造林,海下营造 100万亩海底森林,陆上植树造林5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 ,年吸纳CO 2 达 52万吨,除了吸纳长岛本身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全部17 万吨CO 2 以外,还可额外吸纳35万吨CO 2 。通过控制排放和吸纳消减,使长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负碳时代”,打造天蓝、海碧、山青、水秀的蓝色生态乐园。长岛全年日照时数在 2500小时以上,日照百分率在 60% 以上,是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长岛利用这一条件,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推广普及太阳能海珍品育保苗技术,对全县育保苗场进行升级改造,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同时,以山上环渠拦水、空中屋檐接水、地表道面集水和家庭筑窖存水等方式,把雨水收集和利用作为缓解海岛淡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 90% 以上建筑物建有蓄水节水设施,雨水涵养利用率达80% ,有效解决了生产与生活耗水防污减排等问题。
突破民生瓶颈制约营造稳定社会环境
在社会民生保障上,维护群众根本利益,构建生态和谐社会,突破用电、交通、淡水、医疗、物流五大瓶颈,使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泽海岛人民。突破用电瓶颈制约,向南实施蓬长110千伏双回路输变电工程,扩大电网容量和安全系数;向北启动北五岛双回路海缆敷设,有效保证各岛军民用电需要。突破交通瓶颈制约,海上建设高抗风等级船舶,强化蓬长航线力量,开辟至大连和旅顺航线,实施连岛工程,打通海上交通要道;陆上推进环岛滨海公路建设,打通陆上交通瓶颈;空中发挥北海救助中心空中救助航线作用,扩大救援覆盖面,打通空中航线,从而建立起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海岛交通网络。突破淡水瓶颈制约,推进日产 10万吨海水淡化站建设,每个岛屿都建立了海水淡化设施,满足群众与游客用水需求。突破医疗瓶颈制约,改造升级县中心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引进专业医疗人才,建立山东省立医院等岛外专家技术援助基地。突破物资配送瓶颈制约,在各居民岛建立物流仓库、终端网点、加油站、液化气站,形成南长山岛为基地、辐射各居民岛的便捷的物流网络,仅此一项年可节约运输和仓储费用2400多万元。去年实施的 30 多个民生工程,投资额达3.65 亿元,占年度财政总支出的85% ,人均受益8100多元。
彰显特色实践成果乘势转型跨越发展
近三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和烟台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支持长岛科学发展现场会”,为长岛发展指明了方向。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以新思维新举措新探索,科学制定“一二三四”发展思路,重点实施“四个100 万”经济工程、“百千万亿”文化工程和“ 控制与吸纳”生态工程,受到了国家和省市各级党委政府、 有关部门和科研院所、新闻媒体的关注和肯定,三次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首批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和首批中国绿色名县表彰,并先后荣获了中国旅游强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和全国唯一海岛型国家地质公园等 10 多个称号,中央和省市党报党刊先后刊发300多篇专稿介绍长岛科学发展的经验做法。特别是2008年 10 月中央军委、国务院批准长岛局部对外开放,为长岛发展奠定了里程碑意义基础; 2008年2月国家宗教局批复建设庙岛大型妈祖露天塑像,成为全国第四座也是唯一道教塑像; 2008年11月蓬长大桥及跨海通道经温家宝总理批示, 进入国家层面;去年以来国家和省市党委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对长岛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建设长岛国际休闲度假区在全省半岛蓝色经济区大盘子中得以谋划和扶持。这些大机遇和大环境,有力提升了海岛发展的战略平台,成为推动长岛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
依托独特地缘优势高点定位未来目标
独特而丰厚的区位优势和海洋生物、旅游、航运、风能和文化等资源,使长岛未来发展在环渤海、山东省乃至全国及东北亚地区具有极强的战略性和不可代替性。长岛以国内外著名的海岛休闲度假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先行实验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海洋经济文化交流基地为战略定位,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山东半岛海上桥头堡、环渤海经济圈节点的地缘优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生态型、高端型、集约型转型升级,产业结构由传统渔业向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将长岛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国际休闲度假岛。到 2013 年,全面启动南五岛整岛开发,建设连陆连岛等基础设施,使休闲度假设施不断完善,休闲度假产业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5年,南五岛休闲度假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服务标准接轨,形成度假接待、文化娱乐、餐饮购物、旅游服务四大产业集群,初步建成国际著名的海岛休闲度假区;到 2020年,形成健全的国际化水准的休闲度假产业体系和世界知名品牌的旅游精品,公共服务设施体系适应世界发展潮流,综合环境满足中外休闲度假游客需求,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休闲度假区。
构筑三大支撑体系打造国际旅游海岛
长岛以构建四大支撑体系,提升国际休闲度假岛承载力。一是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新建游艇、邮轮港口,打造立足环渤海、面向日韩的邮轮母港;兴建蓬长跨海大桥及西部岛屿连岛工程;建设小型公共机场,开发空中观光旅游;推进蓬长110千伏扩建、北四岛双回路输配电、无居民岛屿供电工、 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和海水淡化站扩容等工程;加强社会民生和城市管理,完善现代化的保障设施。二是构建竞争力较强的产业支撑体系。打造国际知名品牌的旅游精品,发展海上旅游、海岛养生、休闲运动、购物娱乐等休闲度假产品,形成休闲渔业体验、休闲垂钓、海洋休闲食品等生态休闲渔业;开辟国内国际海上邮轮航线,开展岛屿间快捷游艇观光;开发风能、海流、波浪和光伏太阳能等新能源,发展航运业和修造船业;建设四星级以上酒店、高档度假村、度假公寓。三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体系。继续实施“海底森林”工程,利用3至5 年时间营造出100 万亩“海底森林”;构筑渤海海峡海底生态屏障,打造原生态海岸线,森林覆盖率和雨水涵养率分别达到 60%和 90% 以上;扩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到 3000 吨、垃圾中转站日处理规模达到 120吨,确保污水处理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