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决议

《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决议

来源:天下妈祖   发布时间:2015-05-20 23:02:1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关于《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决议 4.COM 13.18号决议


1.记录:中国提名的《妈祖信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该申遗对象简介如下: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航海保护神,妈祖是该信俗的核心,包括口头传统、宗教仪式以及民间习俗,遍布中国的沿海地区。妈祖诞生和成长在公元10世纪的湄洲岛,她致力于帮助她的同胞乡亲,并且因为试图营救海难中的幸存者而献身。湄洲渔民为纪念这位好姑娘,在岛上建庙并奉为海神。每年都会有两次正规的庙会来纪念妈祖,届时当地居民、农民和渔夫此时都会暂时放下他们的工作,并祭献海洋动物供奉妈祖像,表演各式祭祀舞蹈和其他演出。在全球5000座妈祖庙和私人家中,其他各类小一些规模的祭祀仪式也全年不停歇地进行着。 这些祭祀活动中包括到湄洲祖庙谒祖、分神、供献鲜花,燃蜡烛、香火和放鞭炮。晚上的时候居民会提着“妈祖灯笼”游行。信奉者们向妈祖求子、求平安、求解决困难的办法、求幸福。对妈祖的信仰和纪念已经深深融入沿海地区中国人以及他们后裔的生活,成为了促进家庭和谐、社会融洽以及该信俗的社会团体身份认同感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纽带。
2.决定: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认为,《妈祖信俗》符合被列入名录的条件,其中包括:

五、妈祖信俗传承方式。妈祖信俗主要通过妈祖宫庙分灵、家族传授和故事传说而传承。其中司祭、祭品、舞蹈、音乐等是通过师带徒方式进行传承,目前已确认妈祖信俗代表性传承人36人。
六、妈祖信俗社会文化意义。对妈祖的信仰和纪念已经深深融入沿海地区中国人以及他们后裔的生活,成为该信俗团体身份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文化纽带。在维护家庭和睦、社会融合以及弘扬大爱精神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妈祖信俗也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标志。华人在侨居国建妈祖庙,并以此来践行妈祖精神,与所在国居民友好相处,共创新家园。

一、妈祖信俗定义。妈祖信俗也称为娘妈信俗、娘娘信俗、天妃信俗、天后信俗、天上圣母信俗、湄洲妈祖信俗,是以崇奉和颂扬妈祖的立德、行善、大爱精神为核心,以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以庙会、习俗和传说等为表现形式的民俗文化。妈祖信俗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湄洲岛是妈祖祖庙所在地。
二、妈祖信俗由来。妈祖信俗是源于人们对妈祖的景仰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常规化的民间信仰习俗。妈祖,也称湄洲妈祖,原名林默娘,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她生前经常为渔民预测出海时的天气情况、义务采药治病、拯救遇险渔船,还曾点燃自家的房子,用火光当做航标引导迷航的商船脱离险境。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在她28岁时因在海上救人而献出年轻的生命。岛上渔民为了纪念这位美丽、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好姑娘,特地在岛上建庙并奉为海神,希望世世代代学习妈祖精神多做好事,也希冀妈祖继续保佑百姓航海平安。公元1123年,因为保护路允迪出使高丽,当时的朝廷首次将“顺济”庙额赐给妈祖庙。此后,妈祖因护佑南粮北调、郑和下西洋等而被历代朝廷褒封为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共36次。随着航海业发展和华人移民,妈祖庙遍布世界各地港口,如澳门地名葡萄牙文MACAU就出自“妈祖阁”的发音。一千多年来,妈祖信俗从湄洲妈祖祖庙分灵传播到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拥有2亿多信众和5千多座妈祖庙,成为妈祖信仰地区民众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Iu
三、妈祖信俗主要内容。

申报书和宣传片对妈祖信俗包含的内容进行了阐述,主要由祭祀仪式、民间习俗和故事传说三大系列组成。

祭祀仪式分为家庭祭祀和宫庙祭祀两种。家庭祭祀包括:⑴“船仔妈”崇拜,就是渔民和航海者在船上供奉妈祖神像,祈求航海安全,这是妈祖信俗最原始的形式之一。⑵对海祭拜,就是湄洲岛和其他地区的渔民、船民在海边或在沙滩上摆上供桌、贡品面对大海,向妈祖祭拜。⑶家中供奉,就是岛上渔民和居民在家中的神龛上供奉妈祖像点香、祭拜。⑷汽车上挂妈祖像,祈求出入平安。
宫庙祭祀分成日常祭祀和庙会祭祀两种。日常祭祀是由妈祖信众到妈祖庙向妈祖神像行礼,主要包括献鲜花、点香火、摆贡品、行跪拜礼以及燃鞭炮、烧金帛、题缘金等方式。庙会祭祀则举行祭祀大典。祭祀大典形成于公元11世纪,公元1788年被列入国家祭典,场面恢宏、庄严隆重。包括:⑴仪程,主要有司祭人员就位、迎神、上香、读祝文、行三献之礼和三跪九叩礼、送神等。⑵司祭,湄洲妈祖祖庙主持人担任主祭,世界各地妈祖分灵庙负责人参加陪祭。⑶祭器,祭坛上配有烛台、香炉、钟鼓等。⑷祭品,供桌上摆放用面粉、香菇、木耳等食品制成仿海洋生物和自然山景等。⑸仪仗,由清道旗、銮驾、仿古兵器等组成。⑹祭乐,由乐生用唢呐、鼓、磬、琴、笛等28种乐器演奏地方曲调和曲牌。⑺祭舞,由舞生执凤羽、龠管,采用云步、叠步等传统戏曲舞步。

湄洲妈祖祖庙的庙会是指特定节日和重大祭祀活动,具体包括:⑴妈祖诞辰。每年农历三月廿三妈祖诞辰日。⑵妈祖升天。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妈祖逝世纪念日。⑶割火分灵。各地建妈祖分灵庙时要捧着神像到湄洲妈祖祖庙举行“取香灰”的分神仪式。⑷谒祖进香。妈祖分灵庙每隔一定时期到湄洲妈祖祖庙谒祖进香,俗称“回娘家”,一次陪同进香的团队人数有的多达7000余人。⑸妈祖巡游。湄洲妈祖金身在湄洲岛和台湾、金门、澳门等地分灵庙巡游,接受膜拜。⑹民俗表演。湄洲妈祖祖庙还进行舞龙、舞狮、摆棕轿、耍刀轿、舞凉伞等民俗表演,表演人员多为民间艺人,参加人数最多可达几十万人,场面壮观。
涉及妈祖的民间习俗主要包括:⑴演戏酬神。妈祖分灵庙如有举行庆典活动或者戏剧演出,都要恭请妈祖神像驾临观赏或请戏班演员到妈祖神像前“弄仙”。⑵妈祖元宵。湄洲岛每年正月初八到十八各家各户都恭请妈祖神像参加元宵活动。⑶谢恩敬神。家族举行感恩苍天仪式,男女老少统一着装列队到妈祖庙敬请妈祖参加。⑷妈祖游灯。渔民、农民、市民等在节日的晚上都提着“妈祖灯笼”绕游。⑸妈祖服饰。湄洲妇女平常头上都梳着帆船状的发髻,着蓝色的上衣和红黑相间的裤子,表示对妈祖的敬仰和对家人出海平安归来的期盼。⑹圣杯问卜。用木质半月形“圣杯”,向妈祖祈求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⑺换花求孕。湄洲已婚未育妇女与妈祖神像头上的花互换来求赐孕。⑻佩戴香袋。到妈祖宫庙祈取小香袋戴在小孩身上,以保平安。⑼诞辰禁捕。湄洲渔民在妈祖诞辰日前后自发不下海捕鱼,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⑽妈祖彩车。妈祖巡游队伍中装扮有关妈祖故事的彩车。⑾大门贴符。百姓在大门上贴着妈祖的神符,⑿颈项佩玉。脖子上挂着妈祖的玉像。⒀托看小孩。如果父母外出,将小孩托付给妈祖庙看护。⒁妈祖挂脰。在妈祖巡游过程中,信众向妈祖神像的颈项上挂上用红绳子系的金锁、银锁或钱币。

在妈祖信俗的传承过程中,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传说,包括妈祖护商船、佑使者、平海寇、除瘟疫等内容的文献和文艺作品达4000多种,包括:妈祖档案、志书、奏章、碑记、摩崖石刻、壁画、匾额、楹联、诗词、散文、书法、图画、戏曲、俚歌等。
四、妈祖信俗特征。民间性、亲和性、包容性是妈祖信俗的显著特点。百姓将母亲的大爱集于妈祖身上,亲切称她为娘妈、姑妈、妈祖。妈祖信仰已与百姓日常生活水乳交融,世代相传。历代延续下来的盛大庙会、生活习俗和民间传说,都是对妈祖精神的景仰和礼赞,对人类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妈祖信俗申遗简况

200855日,莆田市委书记杨根生履任之初,第一次到湄洲岛调研,提出湄洲岛积极争取将妈祖文化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批示有关部门支持湄洲岛的妈祖信俗申遗工作。市政府张国胜市长主持召开妈祖文化申报世遗专题会议,对申遗有关事项进行了研究。市各套班子领导也以各种形式对妈祖信俗申遗工作予以支持。2008925日,由湄洲岛管委会和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申报的《妈祖信俗》申报书和宣传片,经中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和中国政府同意提名,航邮设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秘书处。20099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审议,决定将《妈祖信俗》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莆田市第一次世界级遗产,使湄洲岛获得了一张世界名片。

妈祖信俗概况

条件1:《妈祖信俗》被不同社会团体认可为身份认同以及连贯性的一个符号,并且数个世纪以来代代相传。条件2:将《妈祖信俗》纳入名录将促进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瞩目度,并且提高其国际层面的受关注度,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条件3: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