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他们追寻历史文化的踪迹
炎炎夏日他们追寻历史文化的踪迹
昨天上午,“走读昌国”2010年的第一站按时启程,定海双桥镇的黄氏宗祠,岑港镇的老塘山采石场和司前街都给了“走读昌国”读者别样的感受,“这么热的天气,如果叫我白白乘车来一趟,肯定不会来,现在是冲着历史文化而来,而且大家在一起能够交流,感觉就不一样。”读者费先生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第一站从品读历史开始
7点40分,“走读昌国”的大巴车准时出发,不到半个小时,大巴就抵达位于定海区双桥镇浬溪社区墩头1区44号的黄氏宗祠,古朴的黄氏宗祠,仿佛早已在小巷深处静静等候着读者们的光临,文化味扑面而来。
古朴的门楼下部用石块、上部用青砖砌筑,古色古香的模样吸引不少读者驻足拍照。不少读者抚摸着这清朝早期的古老建筑,感叹舟山居然也曾出过这样的名人大家。
穿门而入,室内前部为木结构戏台,上有圆形藻井,覆盖小青瓦,地面平铺方形石板。大家在戏台前站定,听“导游”小战讲起了黄氏父子的故事。
原来,黄姓宗族内,出过两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父子学术名家。父亲黄式三和儿子黄以周的著作现都藏于国家图书馆、天一阁藏书楼等。这些著作在经学、史学等领域都有巨大成果,其中经学中的礼学集两千年来礼学之大成,尤为清末国学大师章太炎、梁启超所推崇,章太炎甚至尊黄以周为自己的导师之一。“现在,浙江海洋学院和杭州师范大学还有部分学者专门研究‘二黄’。 ”小战在最后向读者介绍道。“以前知道舟山有这两位学术名家,但还是第一次来看他们的宗祠。 ”有读者在看完之后说。
老塘山采石场别有洞天
还没到第二个目的地,大家在车上就已经叽叽喳喳讨论开了,“老塘山采石场,侬去过口伐?”“没呀,老底子舟山人倒是经常说起,也不知道到底是在哪里。”读者拿着小战发的资料,看了又看,对采石场充满了好奇。
位于岑港镇司前街社区西岙的老塘山采石场,约有300多年的开采历史,坐北朝南,开采面积约有2万平方米,宕口较大,分为东、西两区,纵深开采,高度较低,形成大的岩盖,貌似山洞。小战给读者整理的资料中关于采石场是这样介绍的,而当读者真正来到这里后,对这地方却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
下车后,大家沿着山间小径走了一小会,峰回路转之间,一下子就被眼前所见震撼了。“这绝对算得上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人工一起创造的一个奇迹,祖先采石遗留下来的悬崖和峭壁,平坦而光滑。加上地面积了一汪清水,附近的天与地,树与草,石与花都完美地倾泻在水中。”读者刘伟在水池边跟小战说着。
走进采石洞里,抬头向上望,阳光顺着高达数百米的石壁直射洞中,孩子们显然把这里作为探险的乐园,爬上爬下,一位小男孩还惊讶地问妈妈:“这地方是不是外星人的基地啊? ”
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大人们的镇定与思考,读者杨建堂告诉记者,他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幅宏伟的画卷,更是300年前无数劳动人民背后的辛酸。“尽管生命是渺小的,但是就是靠一锤子一锤子的敲打,才换回生命的延续。”
回去的路上,仍有热心读者建议这里不妨搞一搞旅游开发,洞里打点灯光,“这么好的地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
司前街曾经如定海的解放路
岑港司前街、干石览龙头街、白泉十字街并称定海古城的三大古街。而司前街作为一个传承百年的古老街区,展现了当地独特的人文风貌,浓缩着岑港悠久的历史积淀。
此行50多位读者中,很少有人来过司前街,而费老先生是个例外,“我1972年作为知青插队在马目农场,那时候是经常要来这条司前街购买东西,因为这里什么都能买到,吃的、用的、穿的,当时的司前街非常繁华,程度相当于定海的人民路、解放路。”费先生回忆说。
我们走在司前街,除了能看到两家商铺的房子还保持着100年前的原样以外,其他的都变了。“你看这下面是商铺,上面是居民楼,而楼上开的那个小窗子叫做老虎窗,这种建筑是从北欧流传过来的,为的是能够更好通风和采光。”小战向读者介绍。
白龙潭为读者送上清凉
走过了司前街,要爬一段山路,才能到达白龙潭,接近中午,天气热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为了给大家加油打气,小战赶紧拿着喇叭鼓励大家说:“前面有山泉,有冰凉的山泉水可以喝啦。”这话显然对小朋友们非常有吸引力,夏天玩水有哪个孩子不爱呢?
大家一路小跑,跟着小站爬起了这一小段山路,转个弯,一抬头就看见了从白龙潭流出的山泉水,再走几步就到达了白龙潭的源头。大家顾不上听小战给大家讲白龙传说的非遗故事,脱下鞋子玩起了水。“等等,等等再讲,等我们在水里站好了你再讲。”
在定海,流传着许多有关龙的传说,而最具影响力的当具地域特色的“岑港白老龙”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潭里有一条白龙,使方圆数十里的村庄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白龙潭也于2008年12月被列入第二批舟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