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今年上半年,全国海域共发现45起赤潮,累计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与去年同期相比,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均有所下降。
据统计,今年1月~6月,在全国海域发现的45起赤潮中,渤海海域发现6起,累计面积约3540平方公里;黄海海域发现3起,累计面积约540平方公里;东海海域发现30起,累计面积约5901平方公里;南海海域发现6起,累计面积约155平方公里。而去年同期,全国海域共发现49起赤潮,累计面积约1.26万平方公里。
据悉,全国海域发现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面积和较大面积赤潮共6起,主要发生在渤海辽东湾,浙江、福建附近海域,累计面积约7415平方公里,占全海域累计面积的73.2%。引发赤潮的生物优势种主要为无毒性的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具有一定毒害作用的夜光藻以及具有毒性的米氏凯伦藻、利玛原甲藻和血红哈卡藻等。
据初步统计,上半年赤潮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共计约72.7万元,与去年同期 (约6500万元)相比,赤潮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大幅下降。
据分析,与去年同期的赤潮分布相比,今年上半年渤海近岸海域及浙江附近海域继续成为超过500平方公里的较大面积赤潮的主要分布区域。福建附近海域较大面积赤潮也较往年明显增加,5月~6月在福建长乐至平潭、福建莆田南日岛和福建宁德福宁湾至西洋岛附近海域先后3次发现超过500平方公里的较大面积赤潮。
为应对各海域发现的赤潮,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开展赤潮监视监测工作,先后出动海监飞机20架次,进行分类船舶监测160航次,参与沿岸和海上监视监测的人数达3800人次,监视监测里程达3万公里,发布各类赤潮信息预报、通报、专报110多期。
近年来我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规律表明,每年下半年赤潮发生区域重点集中在渤、黄海近岸和东海近岸海域。国家海洋局将继续加强对全国海域赤潮的监视监测,并且在近期重点强化东海沿海、渤海湾、莱州湾、辽东湾、海州湾等重点海域的赤潮卫星遥感和海监飞机遥感监测、海监船巡航跟踪监视监测,及时通报赤潮相关信息,加强对海水养殖规避、防范赤潮灾害的指导,组织做好赤潮防灾减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