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海洋经济战略布局研究

来源:新浪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07:22 

1 引言

广东省海洋GDP一直领跑全国,自1995年有可比统计资料以来,海洋GDP连续14年居全国首位,2008年达到了5825亿元。但在华丽的数字背后,广东省海洋经济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量高质次;主导产业突出,但缺乏龙头企业和特色产业;海洋产业门类齐全,但重构严重,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海岸线虽长,但海洋产业过度集中于珠三角,海洋产业发展空间不足;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较少,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海域使用矛盾突出,海洋生态恶化的势头未得到有效遏止等比较明显的问题。这些问题将严重制约广东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是“十二五”及以后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中需重点破解的问题,其中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将是重中之重。对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不仅是广东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需求,也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的要求,建设健康、和谐海洋的必然选择。

2 广东省海洋经济空间分布现状与存在问题

2.1 广东省海洋经济的空间分布现状

由于受资源和区位条件,以及开发历史的影响,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了珠三角、粤东、粤西三个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

1)珠三角海洋经济区

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东起惠东县,西至台山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7个市。该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好,外向型经济优势明显,产业体系完善,经济辐射能力强,是全国沿海三大经济圈之一,也是全国海洋经济增长最快、最充满活力的地区之一。本区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八成左右。

2)粤东海洋经济区

粤东海洋经济区东起饶平县,西至海丰县,包括汕头、汕尾、潮州、揭阳4个市,处在海峡西岸经济圈的范围内,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地区。该区域地理区位优越,海洋资源良好,但经济仍以粗放型为主,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海洋资源优势未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其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电力业,产业结构仍在较低层次。

3)粤西海洋经济区

粤西海洋经济区东起阳东县,西至北部湾与广西交界,包括阳江、湛江、茂名3个市。粤西地区优势海洋资源为港口资源、滩涂资源、生物资源等。湛江是我国大西南最主要的出海口,处于北部湾经济区的范围内,区位优势日益突出。但该地区工业化进程缓慢,基础设施不完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其海洋产业主要有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

2.2 广东省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

1)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资源过度利用与闲置状况并存

珠三角一带,海洋经济发展较为迅速,海洋生产总值约占广东省的八成,而全省长达4114.3km的海岸线主要分布在东西两翼地区,粤东、粤西两翼海域拥有丰富海洋资源,却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进行应有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海洋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与珠三角核心区的发展差距不断增加。广东省海洋经济过分集中于珠三角一带,导致珠三角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度,而东西两翼海洋资源却处于闲置状态,使整体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如目前深圳市260km海岸线中,由于多年的高强度开发,未划用途的保留区生态海岸线现仅存47km。随着坝光精细化工园区开工建设,岸线长度达17km的白沙湾海域保留区岸线将变成工业岸线,深圳市的保留区岸线将减少到30km,仅占岸线总长的11.5%,城市的海岸生态空间越来越小。

2)以项目带开发,海洋产业重构现象严重

由于多方面主客观原因,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受以项目带开发的影响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相关规划约束力或执行力,导致海洋产业布局上重构现象严重。如广东省海水养殖业内部趋同性与单调性明显,滨海旅游业旅游产品项目重复,雷同现象严重,沿海石化建设项目遍地开花等。

3)产业布局混杂,行业用海矛盾突出

由于目前广东省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主要集中于近海海域,海洋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开发组织程度不高,各种项目交错分布,部分海域和海岛开发秩序混乱,不同行业在分配使用岸线、滩涂和浅海方面的矛盾开始出现并日益加剧,如渔业、盐业、农垦争占滩涂的矛盾一直存在,养殖、滨海旅游、海港建设相互影响的问题也很突出。

4)海陆经济及产业存在割裂现象,互动效果不强

海岸开发与其内陆腹地资源分隔,岸线及其依托腹地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沿海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港口、旅游等部门和行业规划没有与海域开发及海洋产业进行充分衔接与协调,陆域集疏运系统难以满足港口发展的需求。广东的生物科学的优势未能给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先进的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在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之间的联系方面还未能得以有效利用。

5)产业布局不合理,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广东省海域总体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有些地方甚至把污染最大的项目布局在近海岸地带,不符合标准的排污直接排至海洋,导致近岸局部海域因受陆源污染影响增大,水质较差,污染较重。海洋产业间布局不合理,导致相互间产生不利影响,如深圳东部海岸的港口区毗邻旅游区,加上大鹏湾海水交换的滞缓,湾内港口运输功能所产生的海水污染已使整个区域的景观价值和旅游功能受到影响;具有生态与景观双重功能的福田红树林保护区,紧邻深圳河排污区;南澳渔港紧邻南澳排污区等现象将产生了一系列生态安隐患和经济效益不可持续问题。

3 广东省海洋经济布局的总体思路和布局原则

3.1 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为导向,遵循“集约布局、协调发展、海陆联动、生态优先”的基本思路,结合广东省海洋资源分布和海洋经济发展现状,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准确定位主导产业,着力优化结构布局。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配套、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3.2 布局原则

1)集群集约原则

顺应国际产业地域分工的集群化发展趋势,发挥临海优势,积极引导产业集群,培育国际性产业集群。结合各地产业优势和地域特色,准确把握产业集群不同发展阶段特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产业集群整体优势。加强规划引导,优化产业集聚环境,突出优势和特色,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

海洋经济布局中避免重蹈过去低水平粗放式重复建设的开发方式,要坚持集约开发,促进以土地和岸线为核心的资源集约利用,运用高效集约的用地机制,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效益最大化;集约利用水资源、电力能源等,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2)统筹协调与有序开发的原则

对广东海洋经济区开发、海洋产业发展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坚持国家目标与地方目标的统一,体现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意图,同时体现广东省海洋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特色。海洋经济涉及多行业多部门,海洋经济发展须与其它产业发展相协调,与沿海港口和城市规划、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等规划相协调。

海洋经济区域分为海岸带及邻近海域、海岛及邻近海域、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和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建设的时序和布局是:由近及远,先易后难,优先开发海岸带及邻近海域,加强海岛保护与建设,有重点开发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加大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开发力度。沿着“河湾——海湾——海岸——海岛——远洋”的发展路径,引领广东从“陆地”走向“海洋”。

3)海陆经济联动原则

海洋开发必须以沿岸陆域为依托,以港口和沿海城市为基地,海洋为发展空间,海洋资源为开发对象,海洋产业为主体。遵循“立足海洋、依托大陆、陆海联动”的发展思路,统筹海陆规划,实现海洋资源开发与陆地开发一体化。通过海洋与陆地资源综合开发,增强海陆资源的互补性、产业的互动性和经济的关联性。将海洋资源的优势与陆域经济在产业、市场、资金、科技、人才和机制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做到陆海统筹,相互促进。

4)生态优先原则

深入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大力推进和应用节能清洁生产工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广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可循环的发展模式。建立进驻企业的环保准入门槛,以海洋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为限度,综合考虑控制废物排放量,杜绝高污染企业落户;加大环境保护和监督力度,严格控制“三废”排放,提高废物处理率;优化岸线利用方式,科学布局生活与生产功能区,形成生态环境良好的沿海生态走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海洋经济区域。

4 广东省海洋经济布局方案

4.1广东省海洋经济总体空间布局

基于上述基本原则,根据广东省发展海洋经济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和已有基础,广东省海洋经济总体布局方案为:“一带、两域、三区、四岛、五湾、六中心”(图1)。

“一带”:广东省沿海蓝色经济带

采取以点(六中心)带轴,沿线突破(珠三角带动,东西突破)、沿线成带的发展途径以及加强区域间合作的方法,带动区域的发展。在有序发展中展现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的不同区域优势与特色,共同打造广东省沿海蓝色经济带。

“两域”:海域、陆域;陆基海向,依托陆地,向海洋发展

注重与发展较为成熟的陆地产业的对接,既培养“陆”的发展能力,也培养“海”的发展能力,以“陆”为基地,以海为目标,扩大发展空间,形成双向开发能力。

“三区”: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粤东海洋经济区、粤西海洋经济区

充分发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的辐射作用,加快粤东、粤西两翼海洋经济发展步伐,使粤东、粤西能借助海洋经济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为核心,实现“珠三角带动,两翼齐飞”的局面。在省内不同的地区成立功能相对独立的海洋开发区,发展相应的海洋产业集群。三大海洋经济区在充分利用内部合作的机制下,强化与外部区际的合作,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四岛”:东海岛-海陵岛海域岛群、珠江口岛群、南澳岛海域岛群、上下川岛岛群。

岛屿被称为第二海岸带,不仅是重要的海洋产业布局空间,也是海洋经济向外海进军的基地。广东省海洋岛屿数量为1431个,数量居全国第三,其中面积大于500m2的有759个,这些岛屿主要集中在汕头附近海域、大亚湾、珠江口、湛江港附近海域。已开发的岛屿主要是邻近大陆的一些面积较大的岛屿,多以发展旅游业、水产养殖业为主,海岛经济发展的总体规模不大,开发水平不高,开发范围不广。

东海岛-海陵岛海域岛群,重点开发岛屿为东海岛和海陵岛。珠江口岛群

包括横琴岛、淇澳岛、高栏岛、三灶岛、大万山岛、荷包岛等重点岛屿。南澳岛海域岛群主岛为南澳岛。上下川岛岛群主岛为上川岛和下川岛。在开发模式上有的岛屿可以以工业开发为主,如东海岛、三灶岛、南水岛、荷包岛等,有的可以港口开发为主,如高栏岛、桂山岛、下川岛、柘林湾岛群等。有的可以滨海旅游为主导,如海陵岛、上川岛、硇洲岛、二洲岛、外伶仃岛、东澳岛等,有的可以采取工业、港口、旅游和渔业共同开发的综合型模式,包括南澳岛、横琴岛、大万山岛、淇澳岛、达濠岛、南三岛等。

“五湾”:珠江口湾区、大亚湾、汕头湾、红海湾、湛江湾

广东省沿岸具有多个海湾,根据发展现状、态势与潜力分析,在其中选出在全省海洋资源中优势突出,占有主导地位和核心地位;海域开发利用联系紧密,在全省海洋经济中能发挥核心作用;海域开发价值大,在全省海域综合开发中有示范作用的湾区,以珠江口湾区、大亚湾,汕头湾、红海湾以及湛江湾为新一轮的发展重点区域,带动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

“六中心”:广州、深圳、珠海、惠州、汕头、湛江

以珠三角海洋经济区内的广州、深圳、珠海、惠州,粤东海洋经济区的汕头以及粤西海洋经济区的湛江作为其所在海洋经济区的中心增长点,充分发挥其作为区域中心的辐射和带动功能,以此推动广东省海洋经济的整体发展。

4.2 打造六大产业集群

1)珠江口湾区产业集群区

珠江口湾区重点构造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海洋产业集群,优先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和包括海洋生物医药、深海技术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先进制造业,发展造船、钢铁、装备制造等重化工业,形成临港工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一体化的产业集群基地,成为华南国际物流中心,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区。建设珠江口远洋渔业基地,大力发展深水养殖。

2)大亚湾石化产业集群区

大亚湾大项目相对集中,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广东LNG惠州电厂、中国海油惠州炼油、比亚迪以及华德石化原油库等一批大项目已先后落户建设。该区应以石化产业为主导,构建以核电、汽车工业、旅游业、港口物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集群。

3)潮州—汕头沿海产业集群区

潮州—汕头产业集群区应充分利用海西经济区合作及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台湾和珠三角的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发展临港能源工业、造船工业、石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电力、现代物流业等产业。潮州市要加快建设三百门电厂和三百门港区,大力发展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建设海洋牧场,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立体化的海水养殖产业。

4)湛江湾产业集群区

湛江为环北部湾的重要城市,为北部湾经济带的组成部分,粤西港口群中唯一的亿吨级大港和大西南的主要出海通道,是我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海上航程最短的重要口岸。湛江应充分利用“双转移”的机遇,加快湛江港建设,发展临港大型工业,加快推动东海岛湛江钢铁基地项目建设。构造以钢铁、石化、现代物流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实现深水大港、临港产业、港口物流和港口城市“四位一体”。大力发展海洋生物育种和健康养殖,推广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技术。

5)汕尾—惠来沿海能源产业集群区

汕尾市要重点以红海湾为中心,加快建设汕尾电厂和风电项目,推进陆丰核电项目前期工作,积极发展滨海旅游业,并在海洋渔业育苗、养殖、加工方面形成产业体系,建设成为一个海洋生态经济的示范性基地。惠来县要以中海油LNG项目、惠来电厂为主,与石碑山风电场、赤澳风电场、神前电厂形成清洁能源、火电、风电协调发展的能源产业集群,构建火电、风电、核电门类齐全的能源产业集群,建成粤东重要的新型能源基地。

6)茂名—阳江沿海产业集群区

茂名要加快发展以石化为主导的临海工业,积极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等第三产业;阳江要加快海洋电力业和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建设阳江核电站和阳西电厂,开展以海洋历史文化、渔家文化和海洋生态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加快海陵岛的开发,大力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休闲疗养和海上运动等多种旅游产品,构建粤西能源基地和综合旅游业基地。

4.3 主要海洋产业布局

1)海洋渔业

粤东地区应重点打造粤东潮汕海域,特别是拓林湾一带的渔业发展,结合潮汕地区的海洋食品的加工与深加工产业,形成全国重要的海洋水产中心;汕尾地区应依托甲子港是国家外贸口岸和国家一级渔港,碣石、马宫港是国家二级渔港的条件继续壮大渔业发展,并联合红海湾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珠三角地区以珠海为中心,携手中山,江门加强科技交流、水产品加工技术流通,整合三市渔业旅游资源,共同推动休闲度假、渔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生态渔业、休闲旅游等特色旅游品牌,加快发展远洋渔业,将大万山岛建成远洋渔业基地;粤西地区,以湛江为龙头,科学布局水产养殖功能区,推进海洋水产的综合开发。

2)海洋石化工业

广东海洋石化工业主要打造四大石化基地,即惠州大亚湾石化区、茂湛沿海化工产业带、珠江崖门口沿岸重化产业带、汕潮揭沿海化工基地。

3)临海钢铁工业

广东临海钢铁工业发展主要以广州南沙港区、湛江东海岛为主要基地。广州以中外合资广州JFE钢板有限公司的40万吨热镀锌钢板生产线为依托,湛江以东海岛上宝钢的国内最大的钢铁项目为依托,形成全省的两大钢铁生产基地。惠州以大亚湾石化工业拉动钢铁产业,广州南沙区以珠三角的重工业带动钢铁产业,形成地区性的临海钢铁工业中心。

4)海洋船舶工业

以港口为依托,重点发展珠江口、湛江、阳江、汕头等地区的船舶工业,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基地”。重点把广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性的造船、修船、军工等船舶制造基地,支持珠海和中山成为区域重要的船舶工业制造基地,扶持粤西的阳江、湛江、汕头等沿海等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船舶修造业,最终形成“一个中心,三个基地”,即以珠江口为船舶制造中心,湛江、阳江、汕头为船舶修造基地,合理分工与协调,促进行业整体发展。

5)海洋交通运输业

广东海洋交通运输业重点发展深水良港和具有地理区位优越的港口城市,以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五市为重点。

规划广东省沿海形成以广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湛江港、汕头港为主要港口,潮州港、揭阳港、汕尾港、惠州港、虎门港、中山港、江门港、阳江港、茂名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的分层次发展格局。其中,广州港、深圳港、湛江港分别是我国珠江三角洲沿海港口群和西南沿海港口群的中心港口,也是国家综合交通大通道的出海口,是连接华南和西南等地区与国际市场的重要门户,是腹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资源。

6)滨海旅游业

重点培育9个带动型的滨海综合旅游区,包括:珠江三角湾区、川岛区、海陵湾区、南澳岛区、深圳大鹏湾区、珠海沿岸与海岛群、惠州稔平半岛、水东湾和放鸡岛、湛江湾区。培育一批专业化特色的重点滨海旅游区基地,包括:深圳太子湾国际邮轮母港基地、中山磨刀门神湾游艇主题休闲度假基地、东莞虎门威远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汕尾红海湾水上运动基地、潮州柘林湾海上牧场、揭阳金海湾高尔夫度假旅游区。重点发展五大滨海城市和六大岛群的滨海旅游业,五大滨海城市为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六大岛群为:海陵岛群、川山岛群、万山群岛岛群、大亚湾中央列岛岛群、南澳岛岛群、湛江湾东海岛为主岛群。

7)海洋高新产业

广东海洋高新产业主要以珠三角广州、深圳、珠海为主,粤东汕头和粤西湛江为辅,打造海洋高新产业中心。

在未来的发展中,广东省主要应依托珠江口中部及东岸的发达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加强与香港的合作交流,在广州南沙港区、深圳西岸、珠海横琴岛等沿海地区,加快发展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争取在海洋生物医药、功能保健食品和化妆品,海洋生物化工和工程材料,海洋环保技术及设备,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开发等新兴领域取得新突破。而在东西两翼地区,应依托汕头与湛江作为地区性中心,结合其优势产业发展先进的海洋技术,以加快改进传统产业步伐。

8)临海能源工业、海洋电力工业

惠阳能源产业区以中海油LNG项目、惠来电厂为主,加上石碑山风电场、赤澳风电场、神前电厂等形成清洁能源、火电、风电协调发展的能源产业集群。阳江以新建的全国最大容量的阳江核电站,联合阳西电厂、阳江抽水蓄能电站形成粤西地区的能源供应基地。阳江与惠来县作为广东省的新能源综合示范基地。大力发展大亚湾、陆丰核电、台山核电、潮汕电厂和珠海LNG能源项目,发展海上风电项目,开发潮汐能、波浪能、生物质能和温差能等海洋新能源,形成广东省完善的能源保障系统。

主要结论

1)由于受资源和区位条件,以及开发历史的影响,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形成了珠三角、粤东、粤西三个各具特色的海洋经济区。

2)广东省海洋经济布局存在问题主要有:区域发展差距较大,资源过度利用与闲置状况并存;以项目带开发,海洋产业布局重构现象严重;产业布局混杂,行业用海矛盾突出;海陆经济及产业存在割裂现象,互动效果不强;产业布局不合理,局部海域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3)根据广东省的海洋资源和区位,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和发展基础,广东省海洋经济总体布局方案为:“一带、两域、三区、四岛、五湾、六中心”,形成珠江河口湾区、大亚湾、潮州—汕头沿海、湛江湾、汕尾—惠来沿海、茂名—阳江沿海六大产业集群区。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