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10年再现“渔业摇篮” 生态渔业崛起渤海湾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上世纪80年代,教科书上曾介绍,对虾、大黄鱼、小黄鱼、梭子蟹等等是渤海湾的特产;经过一段时间的“滥捕滥捞”,我们秦皇岛周边这片海变穷了,几乎看不到渔汛;近些年,我们开始注重生态,保护海洋资源;或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的特产名单可以列得更长:扇贝、海参、河豚鱼、欧洲鳎、脉红螺……
(一)
软绵绵的海参懒洋洋地躺在人工鱼礁旁,惬意地欣赏鱼儿游过的泳姿。时而有螃蟹横着膀子经过,有结队的海星翩翩地舞过。似乎意识到了什么,海参开始慢悠悠地向人工鱼礁的缝隙移动。抬眼一看,他的几个同伴也正往这“现代公寓”溜达呢,那里有好多海藻,还有无数微小的海洋生物,全是参儿最爱吃的!
“海参可聪明啦,渔民们说,看海参动不动就知道明天有没有风。海参很轻,海底有一点儿风就被吹走了,所以海参喜欢趴在岩石旁边。有了人工鱼礁,就不怕被吹走了。”秦皇岛市海洋牧场增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柏林指着潜水员拍摄的“海洋牧场”海底录像对记者说。
这是目前我市最大的一处“海洋牧场”。牧场位于抚宁县南戴河人造河口,距岸边10海里,用海面积10026亩,2009年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区。
这是一个有魄力的工程。“我公司计划总投资5.8亿元,第一期投资2.5亿元,已完成1.4亿元;计划3年完成投资,扩建人工鱼礁3500亩。”董事长李志刚对这个项目充满信心,“2006年筹建之前,我们接触了不少专家,他们认为建设‘海洋牧场’虽然投资大,但前景广阔,是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俱佳的朝阳产业。”
何为“海洋牧场”?资料显示,它是指在某一海域内,采用一整套规模化的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的管理体制(如建设大型人工孵化厂,大规模投放人工鱼礁,全自动投喂饲料装置,先进的鱼群控制技术等),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海上放养鱼虾贝类的大型人工渔场。近年来,“海洋牧场”的研发和应用已经成为主要海洋国家的战略选择,也是世界发达国家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我国的“海洋牧场”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有人曾风趣地将“海洋牧场”比作“海底银行”。人工鱼礁不仅能产生鱼类喜欢的阴影,而且提供躲避风浪和天敌的“安乐窝”,还能使水流向上运动,把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上来。鱼虾在这儿“吃喝不愁”,自然抢着“生儿育女”。
为了让海参更加“优生优育”,秦皇岛“海洋牧场”也创建了人工孵化厂——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苗厂。在育苗室,记者看到一些母参已经开始夏眠,她们是该好好休息了,这些“英雄的母亲”今年四五月刚刚胜利生产完毕,每只产卵上亿只呢!技术人员捞起许多“白色小点”给记者看,原来这些都是两三个月的海参宝宝,等他们长结实了,就可以去海底生活了。
“最大的有七两!”每隔几天就下海巡查的“海洋牧场”潜水员汇报。牧场从2008年起陆续投放海参苗,今年春季头批苗儿已经达到商品参规格——“三个头”(一斤秤3个)。前期投入的“储蓄”即将带来稳定而持续的“利息”。去年魁蚶和竹蛏就已达到可捕密度和规格,牧场未进行捕捞,要作为繁殖群体储备。如今,牧场吸引了黄姑鱼、梭鱼、虾虎、章鱼、日本鲟等许多优良品种,江鳐贝的分布面积也明显增加。
海产品的增殖与回归,不仅意味着经济回报,更重要的是,海洋“荒漠化”得到缓解,海洋生态系统得到了保护。近海大量的投礁,为海洋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繁衍条件,由此形成的生物链效应,可有效消除和净化近海的排泄物和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减少赤潮现象,改善我市浴场水质。市农业局水域生态科曹观锋科长介绍说,我市对渔业水域的环境监测十分重视,综合治理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近几年我们这片海域更加洁净。
(二)
“为了扭转渤海渔业资源和环境退化形势,我们重点采取了三个措施,”市农业局水产科王忠安科长告诉记者:“一是建‘海洋牧场’,除了南戴河这片儿,海鑫水产养殖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晨升水产开发有限公司分别在山海关和昌黎海域建了牧场;二是增殖放流;三是建保护区,今年正积极筹划北戴河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项目。”
我市拥有126.4公里海岸线,适宜发展养殖的浅海80万亩,滩涂5万余亩,与旅游等产业相比,渔业还属于“弱势产业”,养殖范围受到挤压。
要想“兴渔”,必须提高科技含量。去年,我市规划了3000亩扇贝养殖水域作为生态健康养殖试点,指导渔民科学控制养殖密度,以实际成效带动渔民转变养殖作业方式;今年完成了500亩水面的脉红螺的笼养、人工育苗、天然采苗试验及1500亩的扇贝与海带、裙带菜等海洋植物间作养殖试验推广,开辟了我市浅海立体养殖的先河;今年引进美国原种海湾扇贝、黄海一号对虾、欧洲鳎、脉红螺、长蛸等5个养殖新品种,解决了我市扇贝品种退化问题,丰富了滩涂养殖品种结构。
浅海滩涂养殖是我们的强项,主要品种有扇贝、海参、螃蟹、魁蚶、河豚鱼、对虾等。扇贝养殖是我市海水养殖的主导产品,是河北省规模最大的扇贝养殖生产基地,养殖规模、产量位居全国第二,被农业部列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增殖放流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事业,近几年我市已经将其作为必不可少的常规工作。仅去年一年,全市就累计争取农业部、省、市等各级放流资金270万元,在昌黎新开口海域放流车虾(基围虾)0.8亿尾;在山海关、北戴河外海放流牙鲆(偏口鱼)71万尾;在内陆水库放流花白鲢、草鱼、鲤鱼等大规格鱼苗3.3万公斤、夏花180万尾。
有专家测算,以前用海用得狠,每年网具要把海水淘6遍。近几年,过度开发的海域得到休养生息,渔民惊喜地发现,渔汛又回来了,有时候一船能打上二三十条大偏口!
7月中旬,阳光灿烂的正午,记者随同我市水产部门一起登上满载鱼苗的大船。在海鸟欢快的鸣叫声中,大船停在水流较缓、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开始“放生”!看着一袋袋鱼苗像雨点般投入大海,未来的美好画面也在我们脑海浮现:活蹦乱跳的大鱼在渔民的船舱翻动;我们的餐桌摆满“价廉物美”的本地海鲜:红通通的梭子蟹、白嫩嫩的扇贝、肉质滑爽的基围虾、营养丰富的凉拌海参……
渤海,将再现生机与活力。
链接 10年再现“渔业摇篮”
渤海是我国内海,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它风浪柔和,气温适宜,饵料丰富,有数十种鱼类在此“生儿育女”,然后再成群结队奔向外海生长发育,所以,渤海又被誉为“母海”。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渤海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水生生物种类明显减少,生物多样性明显下降。据资源调查显示,渤海的捕捞产量已经由1959年的187.9公斤下降到目前的1.54公斤;鱼类从1983年资源调查时的63种下降到目前的30种。
“救救渤海湾”应是人们海洋意识觉醒的第一声呼救!
去年,农业部黄渤海区渔政局出台了《拯救渤海渔业资源行动方案》,提出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逐步恢复渤海作为“渔业摇篮”的功能和地位。
第一个五年——“输血”:开展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适当建设人工鱼礁,小范围试验海洋牧场建设。大幅增加人工增殖资源量;控制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基本形成传统渔业资源渔汛。
第二个五年——“造血”:逐步减少人工增殖放流数量,大规模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巩固人工鱼礁建设成果,建设一批机构健全、功能完备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