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60年前被枪杀的46人合葬墓
发现60年前被枪杀的46人合葬墓
这是一帧极为珍贵的历史照片,照片来自台湾。这帧照片是当时国民党军队撤离定海时,由一名文官拍摄于干石览西码头的。画面上是成群被抓了壮丁失去丈夫、儿子或父亲的女人们,有白发苍苍的老妪,有年轻的少妇,也有十多岁的女童。她们在国民党军队面前苦苦哀求放了她们的丈夫、儿子或父亲,情景凄惨。但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队严密布防。(从“干石览镇去台老兵陈列馆”翻拍)
6月11日,笔者和同事们在干石览镇调查时,无意中发现了1950年5月16日蒋军撤台前在干石览西码头娄家山枪杀的46名人员的合葬墓。
今年5月17日是定海解放60周年纪念日,这之前笔者曾赴干石览西码头向当地老人们采访并实地考察西码头,写成《西码头难忘的三天》一文(载5月12日《舟山日报》人文版),文章中对于1950年5月16日蒋军在娄家山仓促枪杀多名无法确认身份人员、且其墓葬也无法寻觅一事表示遗憾。这次笔者与同事们一起,采访干石览镇友谊社区59岁老妇颜亚素。她说娄家山早已由于建设公路被夷为平地了,所剩下的也不过是不到四分之一的小土堆,但所幸的是,当年村民在开挖娄家山时,因发现合葬墓,就自发地将此墓迁至炮台山下的一个名叫乌龟坑的山腰中。由于是村民自发所为,故干石览镇政府也不甚了解。
颜亚素的娘家和夫家都是当地人,对此地情况比较熟悉。她自告奋勇带我们去找寻被迁移的合葬墓。
进入炮台岗乌龟坑,撩开一人多高的柴草,经过艰难的行进,我们终于发现了这个墓葬,令人惊异的是,在合葬墓的右侧,同时还并列着三座烈士墓!
合葬墓的碑立于1975年,下边落款是“干石览公社革命委员会”,从碑文中可以了解到,当时枪杀的竟有46人。
碑文全文如下:
一九五○年五月十六日下午五时,国民党蒋匪逃窜台湾时,把被抓的四十六名人民群众血腥屠杀在娄家山咀。
为了揭露敌人,教育人民永远革命,特立此碑。
干石览公社革命委员会
一九七五年五月立
碑文的语气带有颇为浓厚的时代特征,而且说这46名被枪杀的死难者是“人民群众”,这个结论下得似乎有点武断。谁都知道,当时国民党四处抓壮丁,除了发生暴力抗拒或途中逃逸而不得不枪杀外,一般全部强迫绑缚着上船,多多益善,多一个是一个,为的是填补久吃空饷的兵员,他们为什么会枪杀群众呢?从历史角度来分析,当时舟山是国民党政府的“小朝廷”,而且还驻有一些“省府机关”,他们无疑从大陆押解下来不少地下共产党的“罪犯”,撤台前一时成为一个十分难堪的包袱,无法处理,极有可能一杀了之,而且从被杀时间是在五月十六日下午五时这一点分析,这是国民党军队撤离定海的“最后的一刻”,是“最后报批才决定下来”的“旨意”。
与合葬墓并列于右方的是三座烈士墓碑,碑文起首刻的全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军六十五师山炮营一连”,而落款则是“一九五三年三月一日敬立”。从右到左烈士的介绍分别为:二十五岁的指导员杨芝臣,原籍山东省蒙山县二区前东山固村;三十二岁的副排长梁学禹,原籍福建省泰宁县大南门万胜号;三十岁的战士周景彬,原籍山东省峄县二区东(枣)庄。(繁体的“东”字和“枣”字十分相似,碑上难以辨清)。
三位烈士墓葬于此,且建墓于1953年,这就不可能是在解放舟山的战斗中牺牲的烈士,而极有可能是当时驻守在这个炮台岗的驻军。他们或许是在一次训练事故或海上航行事故中丧生,也有可能是在一次误触国民党军队遗下的爆炸物时献身,再或许就是被当时暗藏敌对分子暗杀,当然这些都是笔者的猜测。
三位烈士的姓名、籍贯都十分详细,应该有故乡的后人前来认亲并祭奠的。但为什么事隔57年而未有人来过呢?
后来一想,即便是我们定海人自己,不是也早已将这些近在咫尺掩蔽在草莱之下的死难者遗忘了吗?

- 频道推荐
- 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