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头斑海豹在大连被放流归海 3头信号稳定

来源:东北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17:07 

斑海豹放流归海之后

皮皮、闹闹和贝贝的信号稳定下来了

66,“2010黄海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在大连市杏树屯渔港举行。活动中,科研人员乘船将4头人工繁殖并喂养到1岁多的斑海豹送至离岸约5公里左右的海域。在那里,4头背上带有卫星信号发射器的小斑海豹陆续跃入茫茫大海。

这既是“2010黄海生物增殖放流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次非常严谨的斑海豹卫星标记放流实验。该项目由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协调,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提供卫星标记及技术支持,大连圣亚海洋世界提供人工繁殖斑海豹。放流实验能否取得成功,要看那4个小家伙的表现了。

4头斑海豹是从20多头人工繁殖的斑海豹中精选出来的,均出生于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皮皮和闹闹为雄性斑海豹,莉莉和贝贝为雌性斑海豹。

放流后,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开始通过网络监测这些斑海豹的行踪。66日晚,只收到了皮皮和莉莉传回的信号。看到只有两个信号,大家的心都悬了起来,直到69日,闹闹才传回一个极其微弱、精度较差的信号,之后再没传回新的信号。同时,从这一天起,莉莉的信号竟然也中断了。而且从它们之前出现的位置来看,这几只小斑海豹早已“各奔前程”了。

一连许多天,只能接收到皮皮的信号,科研人员有些坐不住了。

直到616日,贝贝才传回第一个信号。629日,闹闹终于传回了精度较好、可信度高的信号。接下来的日子里,皮皮、贝贝、闹闹的信号陆续稳定地传来,科研人员终于走出了坐立不安的焦虑状态。

我国首次独立开展斑海豹卫星标记放流实验

莉莉的信号从69日中断以来,至今还未再次出现,它的近况令人牵挂。

“也有可能是信号发射器脱落了。比如它的身体与礁石进行了摩擦,或者是发射器在连接、粘贴等环节出现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信号发射器脱落。”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鹿志创解释说,“影响信号发射器工作的因素有很多,信号从发射到被Argos卫星接收需要一定的条件。”

据介绍,在斑海豹卫星标记放流实验中,科研人员要使用Argos信息收集定位系统卫星标记追踪人工繁殖的斑海豹,收集和分析相关数据,研究辽东湾斑海豹的洄游路径及行为习惯,为斑海豹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并期望借此评估人工繁殖斑海豹群体回归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探索一条恢复斑海豹自然群体数量的新途径。

这是我国首次独立开展的斑海豹卫星标记放流实验,也是我国首次将人工繁殖的斑海豹用于此类实验。其实,在国际上开展过的类似实验中,也并非每个安装在斑海豹身上的信号发射器都能连续稳定地发送回信号。

2002年,韩国科研人员和俄罗斯专家曾共同在白翎岛海域对3头野生斑海豹进行过卫星标记跟踪,结果只有1头斑海豹传回完整的信号;2008年,韩国科研人员和我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合作,对大连市斑海豹保护区管理局救治过的12头斑海豹实施卫星标记放流,结果只有4头斑海豹传回了完整的信号。

而在此次放流实验中,皮皮、贝贝、闹闹的近期信号均比较稳定,这已是很难得了。

辽东湾是斑海豹在西太平洋最南端的繁殖区

斑海豹是鳍脚类动物中唯一能在我国进行繁殖的。并且,辽东湾也是斑海豹在西太平洋最南端的繁殖区。

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彭志平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实际上,大连这个地方就相当于斑海豹的幼儿园,而它们最佳的‘产房’在双台子河口、菊花岛的冰面上。”

去过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游客一定都参观了斑海豹的展区,很多人奇怪:里面的水泥地面为啥要涂成白色呢?其实,那是对斑海豹自然繁殖环境的一种模仿。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繁殖、发育的小斑海豹能承受得了大自然的考验吗?在此次斑海豹卫星标记放流实验开始前,大家的心里其实都没有底。为了确保皮皮、莉莉、闹闹和贝贝能够在海洋中生存,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在放流前对它们进行了长时间的野化训练。项目负责人于长哲说:“我们原先预计,这些只有1岁多的小斑海豹得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抵达白翎岛,可是事实是才一个多月它们就到了那么远的地方,它们游得确实非常快。”

资料显示,每年春季天气转暖时,斑海豹就会从辽东湾向韩国海域迁徙。根据韩国科研人员的调查,在韩国的白翎岛附近海域,每年夏秋季节都会有约400头斑海豹来此栖息。

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根据信号数据判断,除了莉莉的近况不明、皮皮仍在辽东湾附近海域流连之外,贝贝早已到达了白翎岛海域,闹闹也正在向该海域靠近,到达后它们就会与野生斑海豹群会合,从此就可以“衣食无忧”了。数量不超过2000头种群保护十万火急。

斑海豹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渤海和黄海,历史上环渤海沿岸均发现过斑海豹。目前,斑海豹在我国最重要的栖息地有辽东湾北部的双台子河口、大连的虎平岛、蚂蚁岛附近以及山东的庙岛群岛。

资料显示,1940年辽东湾的斑海豹数量达到高峰,约8000头左右。随后,斑海豹种群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据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丕烈估计,这一时期的辽东湾斑海豹数量不足2000头。

1983年,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法把斑海豹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省政府随后颁布野生动物资源保护条例,对斑海豹实施保护,禁止捕猎。

为了更好地保护斑海豹资源,大连市人民政府于19929月批准建立了大连市级斑海豹自然保护区。当时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该地区栖息的斑海豹已不足1000头。

国务院于199712月将该保护区审定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1月,保护区被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保护区自建立以来,已救治斑海豹200多头,放生120多头。该保护区多年来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严厉打击偷猎斑海豹行为,积极救治离群、受伤的斑海豹,如今斑海豹数量已有所恢复,但辽东湾斑海豹的数量仍只在1000头至2000头之间。

目前,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研究成果证明,辽东湾的斑海豹种群与日本斑海豹种群之间因地理隔绝而存在生殖隔离,两群体间并无遗传交流。这样一来,辽东湾斑海豹种群的保护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为此,一些专家学者提出建议:我国应尽快将斑海豹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韩家波博士表示:在多年来对斑海豹实行原地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对人工繁殖的斑海豹进行卫星标记放流实验,一方面能够继续对现有的斑海豹种群进行跟踪、监管和保护,更重要的是它启动了斑海豹种质资源库的保护工作。斑海豹的保护工作将由此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