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有一个“蓝色齐鲁”

来源:人民政协网   发布时间:2015-05-20 23:18:32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山东的陆地面积, 15.71万平方公里,山东的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

过去,山东人一直把位于荣成成山头的那块石头称作“天尽头”,意思是从这块山东半岛伸入海洋的最深处起,便是天之尽头。同样,经济发展的终点也在这里,海洋经济对于大多数山东人而言,是一个陌生的概念。

然而,当7月上旬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调研组一行来到成山头的时候,发现“天尽头”已悄然更名为“天无尽头”。未来山东经济腾飞的翅膀一只寄希望于陆域范围的深入开发,另一只则依托在了广袤的黄海、渤海,以及3345公里,占到全国1/6的海岸线上。

成山头附近的西霞口村,曾经是黄海之滨一个不知名的小渔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了拥有全国第一个村办对外开放口岸、国际客货航班、村办动物园和风景区的小康村。靠海吃海,这个被老一辈理解为出海捕鱼、贩卖海货的古训,如今的重点已经放在了发展对外贸易上。

渔村成了国际商港,城市也展开了国际视角,如今,围绕青岛、烟台、威海等几个重点城市开展的陆海统筹发展,已经瞄准了国际顶尖港口、钢铁精品基地、大型船舶制造基地、核电及核电设备制造业基地、国际休闲度假岛等高端目标,渤海海峡跨海通道、中韩铁路轮渡等几个“大手笔”工程列入了发展重点。

看到这些成绩和规划,调研组成员倍感振奋。全国政协人资委副主任、国家海洋局原局长王曙光认为,山东发展海洋经济的禀赋出众、基础良好,21世纪是属于海洋经济的世纪,山东应当抓住机遇,学习南方发展经济的相关经验,着重从第三产业入手,吸纳人才,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技资源,打造面向整个东亚地区的新兴经济区,打造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全国政协人资委副主任张黎同样建议山东应当充分发掘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抢占海洋经济发展的诸多先机。他用一个故事勉励山东应当广开思路,“我们现在很多的前沿科技最初都是首先应用在航海领域上的,当初为了海上救援需要,英国斥资360万英镑征集到一位木匠儿子发明的航海钟,并此次形成了全世界都遵循的格林尼治时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抢占先机意味着拥有命名权,广揽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长期在青岛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副市长王修林对于海洋经济已研究多时。他认为,应当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将海洋的生态保护工程一并列入规划,更加科学地谋划产业布局,有效利用海洋资源。“海岸长是好事,但不是所有的海岸都要一哄而上地搞建设,留一些空间给子孙后代,他们会比我们建设得更好!”

科技让蓝色经济区更智慧。调研组在山东期间,曾经在2008年出现的浒苔再一次袭来,比起两年前全省动员拦截打捞浒苔、保障奥运会帆船比赛的全民皆兵,这一次山东应变的措施更加从容。王修林透露,“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通过浒苔炼制生物柴油的技术,这种蛋白质含量约为17~18%的海洋漂浮生物,以前是洪水猛兽,现在是优质资源。”

蓝色的海洋展开了蓝图,15.71万平方公里上生长的山东人,正在15.95万平方公里的碧波中拓展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