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碧海行动计划--第四章 2001-2005年碧海行动计划(4)

来源:佚名   发布时间:2015-05-21 04:20:15 

三、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包括氮、磷的去除)实施计划
根据碧海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的目标,结合近年各地的流域规划及城市发展规划,沿海7市地计划2001-2005年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共24座,总处理能力152万吨/日,投资49.39亿元,削减COD152303吨/年,削减总氮16450吨/年,削减总磷6312吨/年。详见附表2.1。

通过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业污染源治理的再提高工程和全面达标及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使2005年入海污染物COD、氮、磷总量各削减30%,实现碧海行动计划2005年的阶段目标。

四、海岸带管理及面源削减工程计划
2001-2005年的海岸带管理及面源削减工程计划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农业、林业及水利等部门多年的水土保持、林业建设、海岸防护林建设、肥料及农药的合理利用、秸杆还田等方面的经验及规划,结合生态示范区(县)建设的经验及规划,从削减面源、节约能源有利于海域水体保护的角度进行规划。

(一)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规划
2001-2005年各地开展生态农业工程及生态农业示范区项目32个,总投资25.0亿元。到2005年滨州建成3个生态农业县,20个生态农业乡镇,100个生态农业村,完成一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工程。东营市建成广饶县、垦利县省级生态示范县,黄河三角洲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完成阶段目标。潍坊市采取工程、生物、农艺措施改造中低产田,采取整修地堰、深耕改土、加深活土层、增施有机肥料和配套施用化学肥料,加速提高地力,农田投入无机肥与有机肥比(以纯氮量计)由目前的1:1.5调整到1:2;同时增加投入,整修高标准梯田,防止水土流失;抓紧“五荒”治理开发,北部沿海地区未开发利用的土地实行育林涵养水土;大力推广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推广应用酵素菌肥,基本禁止非降解农膜使用。烟台市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着重搞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工程,拟建小型水库25座;同时,实施山丘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规划期内建设水源涵养林0.7万公顷。威海市以水土保持为重点,完成各种农田改造60万亩。青岛市在完善城阳区生态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继续在胶南、莱西、即墨等市进行生态农业建设,改变区域内单一的产业结构,提高林、畜牧业的比重;加强农业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工艺的研究与推广,实施秸秆还田、秸秆气化技术和沼气池等综合利用技术;在推广利用太阳能技术(太阳能热水器、四位一体大棚等)的同时,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日照市则重点开展无公害农业生态工程,改造各种农田48万亩。

各地完善少废农田环境预警控制体系,加强市地级、县级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站建设。预计推广少废农田可使推广区域单位耕地面积的化肥、农药施用量降低25-3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逐步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可有效地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无机氮、磷的流失及对地表水和海域水质的污染。

2005年生态工程具体项目见附表 3-1-1。

(二) 水土保持及小流域综合整治示范工程
为保护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减轻面源对海域水质的影响,各地拟开展山区水土保持、平原区沙地治理和沿海防护林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计划2001-2005年期间,沿海7市地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37平方公里。滨州地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350 平方公里,其中示范工程 6 处;治理风沙地 100 平方公里,沿海水土保持防护林带 800 公里,筑防潮堤 60 公里。东营市重点搞好河口和两个小流域、垦利“五七”小流域、利津王庄风沙区、垦利胜利风沙区四片的综合治理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7.45平方公里,其中示范工程8处;治理风沙地270.28平方公里,沿海水土保持防护林带90公里,筑防潮堤122公里;到2005年全部达到国家要求的“小流域治理标准”;农田建设以土地整平、完善水利配套为重点,引进适合本地环境的生物品种,沟渠路林统一规划;防护林体系以发展防护林带、片林、果园及农田林网为重点,治理总面积154.28平方公里。烟台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30平方公里,其中山地530平方公里,丘陵区800平方公里;采用草林复合系统等生态工程,植树种草,加强植被,减少地表径流系数,减缓水土流失,增大土壤蓄水供水能力。同时,加强沟谷降水的拦蓄,提高区域内的供水量,减少山丘地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的流失,提高土地保肥保水能力,增加土地产出能力;至2005年,完成10万公顷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黄金矿山的全部尾矿库达到服务年限后,及时实行覆土造田。潍坊市采用草林复合系统等生态工程与冲沟治理等物理工程,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威海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80平方公里,其中示范工程10处,沿海水土保持防护林带300公里,筑防潮堤150公里。青岛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示范工程1处,治理风沙地3平方公里,沿海水土保持防护林带170公里,筑防浪堤15公里;完成胶南市铁橛山和藏马山、胶州市艾山、平度市大泽山、莱西市大青山、即墨市笔架山、崂山区西山等十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治理面积389.4平方公里;完成259万亩面积的节水灌溉工程,改善小气候,减少水土流失和污染物入海量。日照市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0平方公里,其中示范工程3处,治理风沙地2平方公里,沿海水土保持林带280公里,筑防潮堤18.4公里,流域治理工程主要有:以陈疃流域和铨园流域为主的小流域示范工程,黄墩五大流域治理工程和绣针河的综合治理。

具体项目见附表3-3-1和附表3-4-1。

(三) 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废水达标排放及资源化利用
畜禽养殖废水也是一类污染较重的面污染源,尤其沿海县市的集约化养殖场废水排放对海域水质有一定影响。为有效控制养殖废水对海域(尤其是氮、磷)的影响,到2005年,所有沿海县市的中等规模集约畜禽养殖场废水必须全部达标排放或进行资源化利用。

五、积极推广无磷洗涤用品,沿海县市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目前,山东沿海县市居民所使用的无磷洗涤用品只占其中一小部分,为减少生活废水中的排放量,改善近岸海域水质,烟台市推广使用无磷洗涤用品,青岛市拟定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的地方法规。到2001年以前,实施山东全省禁止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六、沿海防护林带体系基本建成

到2005年,全省沿海7市地沿海防护林带体系基本建成,总长度1950.7公里。滨州地区沿海防护林带总长 240 公里,北部沿海第一道防护林带为红色的柽柳林带,随着十万亩冬枣基地的开发,枣林的面积将进一步发展,形成滨州地区沿海第二道防护林带。东营市沿海防护林带长170公里,以北部、东北部沿海为规划区,面积约400万亩,结合“黄河三角洲百万亩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坚持因地制宜,乔、灌结合的原则,大力营造沿海防护林带,形成绿色屏障。潍坊市沿海防护林带总长59.7公里,规划期防护林建设采取副林带建设和农田林网建设相结合的措施。烟台市沿海防护林带总长 400公里,林带宽度不小于50米。沿海宜林地区,现已全部建成防护林带,在巩固的基础上,规划期要补建、扩建防风固沙林带,采取乔灌结合方式,以黑松和两槐为主要树种,林间种植耐盐抗瘠的草类植物。同时,加强林木护养,生物治虫,加大对偷伐的处罚力度。威海市沿海防护林带总长480公里,规划期加宽与合拢沿海防护林1200余亩。青岛市沿海防护林带总长 540 公里,在原有防护林的基础上增加树种及层次。日照市防护林带总长61公里。加强沿海基干林的建设,对沿海基干林进行补植、完善、提高,将宜林海岸的林带宽度由现在的20米加宽,新增林地3万亩;加快山区低产林改造,改良现有的经济林品种,建设5万亩茶叶、5万亩火炬松、2万亩日本栗;抓好农田林网的完善提高、地堰绿化和村镇绿化美化工作,进一步提高沿海区域的整体绿化水平。

七、与船舶作业相关的环境保护

到2005年,规范港池开挖、航道疏浚、吹填、海上倾废等船舶作业行为。建立海上环境监督执法队伍,加大船舶污染物排放监管力度,对污染严重的船舶要限期治理,安装相应的污染处理设备。大力开展海洋环境保护宣传,提高船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对国内航行的船舶实施船舶垃圾管理计划,港口、码头设有含油废水、船舶垃圾接收处理设施;禁止排放含有有毒物质的压载水、洗舱水或其残余物、混合物。

八、完善海上污染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事故应急处理体系

2005年,完成交通部下达的北方海区海上溢油应急事故系统,理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海上溢油事故信息联络系统和溢油事故处理联动系统。完善海上溢油监测系统。完善海上污染应急反应机制,建立事故应急处理体系。加强对突发污损事故应急能力的建设,配备必要的隔油、除油设施,制定应急计划,初步建立海上防污损应急示范区工程,定期进行溢油应急演练。

九、生态养殖计划

推广综合利用、立体养殖等生态养殖技术,限制粗放型池塘养殖,合理使用饵料和肥料,减少施肥量和投饵量,增加产量和生产品种,提高养殖效益。到2005年,全省生态养殖面积269万亩,占养殖面积63.9%,投资11.17亿元, 养殖水域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十、涉海自然保护区规划及建设计划
为保护山东海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沿海七市地在2001—2005年期间,拟新建(升)10个涉海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功能保护区,面积共2475.7平方公里。详见附表5.1。

十一、实施预警、预测和管理信息系统计划

完善山东省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为了达到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迅速,最大限度地减少海洋污染和海洋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在目前技术条件下,通过公用网络资源和计算机技术,在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动态的山东省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县(包括各相关基层环境管理和监测机构)、市、省三级近岸海域环境管理信息网络,实现从环境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评价、预测、决策和管理的智能化功能,成为实施碧海行动计划的强有力技术支持。

2005年1月4日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