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乐昌的石漠化土地,看上去很写意,但实际上树木难生,极难治理。胡念飞林画摄
海洋财富网综合消息 本应是绿意盎然的海岸线正被逐步侵蚀的沙化土地撕裂,广东沿海防护林带这堵“绿色长城”正呈现出千疮百孔的惨象。
广东省林业科学院森林研究所研究员陈建新透露,台风、风暴潮等自然原因以及毁林挖塘等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广东沿海防护林破坏严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生态分院院长薛春泉警告,一次大台风就能让没有防护林的海岸线沙化带向内陆延伸
沿海防护林之殇
阳西上洋镇沙湖村,绵延数公里的海岸虾塘连片,黄色的沙化地与蔚蓝的海水界线分明。海风裹挟着灼人的热浪不断向海岸席卷,只有零星的几棵木麻黄作为沿海防护林,耷拉着树枝散落四处,这抹残存的绿色试图保护身后的农田和村落。
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1995年就已经合拢的沿海防护林基干带。
居住在受破坏的沿海防护林附近的村民,已经切实感受到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
“只要一起南风,家具上就有很多尘土。”家住防护林地附近的沙湖村村民称,由于防护林的天然屏障已经被破坏,南风可以把沙石带到一公里外的村庄,当地经常爆发“沙尘暴”,“桌上的尘土天天都得扫,两天不扫就积起厚厚一层。”村民罗姨用手指夸张地比划着。
“由于近几年天灾特别是台风频发,沿海防护林受损严重。”阳西县林业局局长叶其正称,两年前“黑格比”台风在阳西登陆,将阳西五六十公里的沿海防护林带几乎全部破坏,“连直径20公分粗的树都被拦腰吹断了,风沙就长驱直入。”
“没有沿海防护林的保护,当地的风沙会变得难以控制,”叶其正表示,严重的地方距离海岸线五六百米的居民点都会受到风沙的影响,此外,毫无遮拦的大风还会摧毁农田、损坏房屋,严重干扰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
其实,沿海防护林大面积被破坏的地方远不止阳江。“湛江的徐闻和雷州等地,农民将沿海防护林砍伐殆尽,造成沙化抬头。”
人为破坏是祸因
广东省林业局近日承认,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沿海地区沙化和沿海防护林带缺口的主要原因。
阳西段沿海防护林,多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当地农村组织种植的。“当时主要目的是种来砍柴,防风只是目的之一。”阳西沙扒镇的陈先生说,沿海种植的木麻黄树能长到20多公分直径,树干坚硬且笔直,好多村民砍来建房子。
据了解,广东沿海防护林按海岸土地性质不同,木麻黄主要种在沙岸上,红树林主要种在泥岸上,在广东的种植面积大约各占一半,但它们对于海岸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调节保护作用。
“现在不烧柴了,又不用木头建房子了,但是由于木麻黄可以加工成木炭,许多商人来此高价收购,木麻黄木材的市价每公斤接近5元。”陈先生透露。
另外一个使木麻黄成片被破坏的原因是挖塘养虾。阳西上洋镇沙湖村的罗先生说,村里这几年来沿海虾塘挖得很多,一口虾塘一般占地两三亩,一亩的年租金要两三百元。
陈建新分析,沿海地区的沙化土地多数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和水产养殖价值,承受的人为干扰也最严重、最直接,过度开发、毁林养殖、乱砍滥伐和沙区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直接造成了土地沙化。
“在天灾和人为的破坏下,已经合拢的木麻黄防护林带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缺口。”
除了木麻黄,沿海红树林也惨遭破坏。林业部门统计显示,近20年来全省仅损毁的红树林累计损失就有11.86万亩,其中九成以上是因挖塘养殖造成的。
当务之急制止破坏
自2006年起,广东在沙化区同时启动实施了沿海防护林工程和林分改造工程,加大对沿海沙化地区的治理力度。
从1999年开始实施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目前已经在沙化地区界定了省级生态公益林42.8万公顷,落实补偿资金约5亿元。
广东省历来高度重视和关注沿海沙化土地治理,把防沙治沙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来抓,并取得了沙化土地面积缩减、沙化程度减轻、植被盖度进一步提升等3大变化。
但是也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由于沙质海岸土地盐碱度高,普通植物难以生长,只能种植木麻黄、桉树等耐盐碱树种,“这些树起码要两年时间达到四
杨雄邦透露,一亩红树林仅树苗成本就需要2500元,成林需要4年,其间树苗极易因台风等自然原因死亡,需要人工补种并养护3年,成本巨大。
另外,目前沿海防护林保护的主要法律依据是《森林法》中关于生态公益林的相关规定,缺少专门保护沿海防护林的法律法规。“制止沿海生态林被破坏,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执法力度,”陈建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