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和选注
重构成云洞书院落成步韵[清]官献瑶
扶桑万里海天红,道在清溪日正中。
曲曲名山应北斗,棱棱瘦石总凌空。
传经鹿洞心相印,选韵芦峰调亦同。
更爱榕村村对出,隔溪堆起一屏风。
[作者简介]官献瑶(1703-1782年)安溪长坑福春人。清乾隆四年(1739年)二甲第二名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提督粤西、陕甘学政,詹事府司经局冼马。为官廉洁有政声。著有《尚书偶记》、《礼仪读》等100多卷。
[注释]成云洞,在安溪湖头镇美溪村龙贵山麓。李光地曾建书轩于此,后为书院。步韵,即次韵,用原作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相同。扶桑,亦称朱槿、佛桑,灌木,全年开花,花红色。清溪,即晋江西溪。鹿洞,即白鹿洞,在庐山五老峰下,唐李渤与兄读书于此,常畜一白鹿相随,故名。宋初建书院,朱熹曾在此讲学。芦峰,在福建建阳西北70里处,朱熹更名云谷,筑草堂读书于此。前四句写周围环境。作者是在“日正中”的时候,沿着清溪走向成云洞书院的。极目四望,一大片的扶桑把海天都映红了。第二句写实,第一句则在写实中极度夸张;“万里”、“海天”,境界何其开阔!“万里”,使人联想漫山遍野扶桑盛开怒放;安溪是山区县,离海甚远,作者并不让人觉得浮夸,落笔自是不凡!可是作者并不就此煞住,在夸张中又带比喻。看,湖头成云洞书院四面环山,形成著名的十景,那曲曲的名山应该跟天上的北斗媲美,而棱棱的瘦石又总要凌越高空,这又是何等奇异的景象!“曲曲”写山之奇;“棱棱”状石之异。“名山”闻遐迩,自然可以“比斗”;“瘦石”能刺天,仿佛可以“凌空”,遣词何其精妙!五六句虽然写成云洞书院,却不直接描绘,而是把它跟朱熹读书讲学过的白鹿洞、云谷草堂相比拟,“心相印”、“调亦同”强调其相似之处,这就大大提高了成云洞书院的品位。
尾联很自然联系到自号榕村的清初名相李光地,他曾在成云洞建书轩,他的故居所在的乡村与成云洞书院隔溪相对,犹如堆起一道屏风。这样写无疑起到暗中点题的作用。
这首诗重在写景,巧用夸张、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自是高人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