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渔业生产制定“低碳路线图”

来源:信息发布系统   发布时间:2015-05-20 23:29:35 
记者从崂山区了解到,近两年来崂山区政府大力扶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建成八仙墩海珍品养殖场、东海湾对虾养殖场等9家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推出崂山刺参、鲍鱼、对虾等6种无公害水产品,其中龙盘海洋生态养殖场、金海湾育苗养殖场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2009年崂山区通过推行水产养殖无公害化生产技术,在王哥庄海域增殖放流推广生态渔业的生产方式,实现无公害水产产量2.6万吨,仅此一项就实现养殖户渔业收入1.1亿元。
2010年崂山区将响应海洋渔业发展“低碳路线”的号召,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养殖生产活动中的煤炭、柴油使用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不断开辟新途径增加渔民收入,努力实现渔业生产富民生态双赢。
在水产品养殖方面崂山区将采用“低碳”节能无公害化生产技术,降低养殖生产能源消耗,实现“低碳”生产。对养殖企业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企业、养殖户实行1至2万元的产品、产地补助,继续推行无公害水产生产标准,推广“太阳能养虾”,深水抗风浪网箱等“低碳”无公害化养殖新技术,压缩养殖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降低排碳量,并实现刺参、鲍鱼、对虾等特色养殖水产的品牌化战略。并转换渔业生产方式,将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休闲观光渔业,2010年崂山区计划投入资金在流清湾、青山湾建设垂钓平台两处。按照生态渔业发展规划继续实行海洋生物增殖放流,计划在沙子口海域放流各类中国对虾和鲅鱼苗等优质苗种2.5亿单位。
崂山区还会采取措施,实施海洋生物生态“放养”工程,增强崂山水域海洋生物“吸碳、固碳”能力。通过涵养和有限增殖海域内有益海洋藻类,形成以藻养贝,以藻养虾,以贝养蟹的生态“放养”机制,保持海域内生物种群数量的稳定增长,增强海域内藻类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达到每平方公里年均100至120吨的水平。进一步开发海藻人工增殖技术,加大海洋藻类人工养殖收获扶持力度,提高海藻植物产量。鼓励近岸渔民开发海洋藻类如牛毛菜、海木耳等海洋野生藻类的经济价值,从而达成人工增殖,加工成“海凉粉”、“海苔”等大众食品供应市场,达成固碳转化的目的。并进一步投放人工渔礁15万方,扩大小麦岛五丁礁海域“海洋牧场”规模,吸引集聚鱼群,培植生长藻类,形成生态辐射效应。
2010年崂山渔业捕捞作业渔船将进一步推行海上水产“物流新模式”。这种海上水产“物流新模式”是将船只划分为捕捞船和收购船两类,让捕捞船在一定海域内捕鱼,每隔一定时间将舱内渔获卸载给收购船,再由收购船将多艘捕捞船的渔获运往沙子口渔港中心码头,而收购船则在再次启航前备足海上捕渔船所需的给养与油料。这一新型“物流方式”一方面能够节省捕鱼船来回返港的路程,使每吨捕捞水产品的柴油平均消耗量减少为原来的一半。另一方面能够大幅延长捕捞船只的海上捕捞作业时间,增加鱼虾捕获量。据测算在应用了这种海上水产“物流新模式”之后,沙子口中心渔港的捕捞作业船每年总共能节约燃油近1640余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5210余吨,并使渔民增收1200余万元。另外崂山区还将按照“拆旧并小”的原则,淘汰设备落后、污染重、效益差的旧渔船和近岸小渔船,据测算,这一措施每年能节约柴油消耗1170余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3720余吨。
Copyright © 2004-2021 hycfw.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海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x